【本報新北訊】台灣失智症人口去年底計二十七萬人,每年約增加一萬人,醫師發現失智症患者駕車不僅危害自身安全,也連帶影響用路人安全。台灣失智症協會表示,現行七十五歲以上老人換駕照「是不夠的」,重點在社會大眾要認知失智駕車危險性,親友即早發現異狀,與患者良性溝通,並安排替代方案,才能讓失智者「自願從駕駛退休」。
台灣失智症協會與老年精神醫學會也呼籲交通部,應該針對在短時間內頻繁發生交通事故、年逾五十歲駕駛人建立警示系統,如疑似失智,應轉介失智共照中心協助,並考慮取消駕照。
失智測驗 中度以上禁換證
上月底新北市一名七十一歲陳姓輕度失智者開車違停,被警方驅趕,不料他突然倒車衝撞警用機車,再衝向前駛離,員警敲破車窗卻被拖行十公尺,警方連開兩槍,才將老翁攔下,老翁卻完全不知發生何事。陳妻說,老公有輕微失智,都有定期服藥,不知為何闖禍。
台灣失智症協會與澳洲臥龍崗大學昨天在亞東醫院舉辦「失智症與安全駕駛決策輔助培訓種子營」探討「失智了,還能駕駛嗎?」會中指出,衛福部去年統計機動車交通事故死亡案件,四成為六十五歲以上,其中不乏失智症患者因操作失當、誤闖國道或迷路造成事故。
台灣失智症協會理事長賴德仁表示,失智症是認知功能障礙,可能沒有辦法制定計畫或喪失方向感等問題。
台灣老年精神醫學會員、衛福部草屯療養院醫師楊詠仁表示,交通部公路總局針對高齡者,調整為七十五歲以上,須接受簡易失智測驗,中度以上患者禁止換證,不過他建議輕度時,親友就可以陪同患者接受鑑定。
察覺失智症狀 應及早治療
「失智患者最大問題在於『不認為自己有問題』。」楊詠仁強調,尤其中度以上的患者,不容易接受別人意見,他曾遇過家屬因為藏車鑰匙,而與患者起了很深爭執。楊詠仁說,最適當時機是在輕度時,就讓當事人自我察覺,由旁人安排替代方案,讓當事人「自願從駕駛退休」,且愈多人去說服愈有用。
賴德仁表示,歐美駕車人口多,因此台灣失智症協會與澳洲臥龍崗大學合作,翻譯國際最新《失智症與安全駕駛決策輔助手冊》,條列不安全駕駛警訊,例如在住家附近開車迷路、變換車道時有困難、左右不分、逆向等,出現上述警訊可及早治療,人性化地讓失智駕駛退休。
台灣失智症協會也建議交通部應建警示系統,針對五十歲以上駕駛人,短時間內頻繁發生交通事故,應轉介失智共照中心。不過,楊詠仁也提醒,失智患者中也不乏年輕人,因此社會大眾應可自我檢視,多關心身旁親友,如有行為明顯改變應就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