倫敦市政廳與泰晤士河。
圖/曾依璇
文/曾依璇
倫敦市政廳座落於泰晤士河畔,靠近倫敦塔橋,是一棟高四十五公尺的十層樓玻璃帷幕大樓,外型像是一個扭曲的玻璃球體,由佛斯特建築事務所(Foster + Partners)設計,於二○○二年完工,是大倫敦政府(Greater London Authority)總部。
倫敦的許多特色建築物都有暱稱,倫敦市政廳也不例外。由於特殊的外觀,它的暱稱包括前倫敦市長李文斯頓(Ken Livingstone)取的「蝸牛」、「洋蔥」等。
倫敦市政廳的設計相當節能環保,之所以設計成圓球狀,就是希望減少被日光直射的屋頂面積,避免建築物儲蓄熱能。而球狀設計,也讓市政廳比起相同容積的方形建築減少約百分之二十五表面積,在冬天能避免熱量散逸,進而達到冬暖夏涼。
市政廳稍稍向河岸的相反面傾斜三十一度角,除了避免建築物受到更多日光直射,也確保河岸步道不會被建築物的陰影遮蔽,能有更多民眾在河岸享受日光浴。
市政廳並在二○○七年加裝了太陽能板,讓發電達成完全零碳排放。市政廳內使用的燈泡,也盡可能改成十六瓦特的LED燈泡,並在地板加裝感應版,確保沒有人的區域會自動熄燈,減少耗電。
倫敦市政府相當自豪於市政廳的減碳效能。市政府表示,在二○一四到二○一五年度,市政廳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為一千九百八十五噸,優於多數類似建築物。
市政廳內部有一條螺旋樓梯貫穿,從地面延伸到頂樓。九樓大廳被稱為「倫敦的客廳」(London’s Living Room),僅在一年一度的「倫敦建築開放日」(Open HouseLondon)對外開放。外圍環繞的觀景台,可以把河岸和塔橋風光盡收眼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