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街頭,有多少人會去關注矗立在街頭人行道的郵筒?大多是需要寄信時才會想到它吧!
圖/黃漢龍
文/黃漢龍
走在街頭,有多少人會去關注矗立在街頭人行道的郵筒?大多是需要寄信時才會想到它吧!
早年的通訊,除了電話和電報外,皆依賴書信傳遞;為寫好一封信,必須了解「敬謂語、提稱、問候詞……自稱語」的應用,信封的書寫更是一門必須講究的學問。為使書寫時筆跡端正、秀麗,不得不勤練書法;尤其,寫情書為得佳人青睞,絞盡腦汁,也不知搔斷多少頭髮,總是寫幾句,不對,撕掉,重寫,桌下垃圾桶一堆搓揉丟棄信紙的情景,歷久彌新。
在這人手一機的年代,Line和臉書之便捷,一兩句簡短對話,甚至邊視訊邊對話,難怪連電子信件(E-mail)也漸被取代;試問,誰還會使用紙本郵件?街上曾經到處可見的郵筒,遂逐漸消失,我家門前這兩個算是僅存的了。
我住在高雄港十四號碼頭附近,早在六、七十年前,我還是小學生時代,駐守金門的官兵往返皆必須經由十三號碼頭的登陸碼頭上「中字號」登陸艦,火車將他們送達此地,就在我家對街鐵絲網內停留。尤當八二三砲戰前後,情勢特別緊張,年輕的充員兵和家屬隔著鐵絲網淚眼道別或歡愉迎接;另外沒見到面的士兵或家屬,只好焦急地透過書信連絡;我家因經營小雜貨店,便協助他們將信件寄放再代送到郵局投寄,後來因數量不斷增多,又恐遺失,家父遂向郵局呈請,獲准在門口配置一個綠色小郵箱(當時沒有「限時信件」);後又歷經小矮人般的郵筒,和現在這種箱型立式郵筒。
今年八月中旬接到郵局通知,為配合市政府人行道整修,將移除矗立在我家門前,不論風雨陰晴或大太陽,堅守崗位的這兩個郵筒,看他們哥倆依依不捨的樣子,令人不勝唏噓。我腦子突然閃出三年前蘇迪勒颱風侵襲台灣時,位於台北市鄰近中華航空舊總部「華航大樓」旁、南京東路、龍江路口的兩座紅、綠色郵筒,被鄰近的診所的廣告招牌掉落砸擊中,以及強風侵襲使得郵筒腰桿朝同一方向彎曲,成為歪斜可愛的造型,一夕爆紅;甚至,該年大學學測還以〈我看歪腰郵筒〉當作文題目,可說兼具了實事和趣味功能。
可是,郵差來開信箱,平均一天限時和平信合計最多兩三封;於是,過去路邊到處可見的郵箱減少了;未來,必然全部消失。這就是趨勢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