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部從今年起,以三年為期,啟動文化中心等地方藝文場館升級及轉型計畫,這誠然是國內文化界的大事。如果回顧文化中心創立的起源,便可發現那是十大建設之後,政府亟思於國內文化建設著手的焦點,文化中心正是一個複合式的場館,有圖書館、美術館、博物館、演藝廳等功能,在每個縣市遍地開花,成為文化核心。
文化中心之所以會沒落,原因有很多種,館舍老舊,大概是最主要的原因,因為再也吸引不了民眾前往,一個成為蚊子館的地方,幾乎乏人問津。雖然不少地方仍有藝文人士苦心經營,但在軟硬體都缺乏的情況下,很難提供一個健全的場地給藝文團體或民眾使用,而往往成為租借場館,也少了一點在地特色與民眾向心力。
文化中心要活化,我認為要有長遠規畫。不該用過去的思惟來複製文化中心的概念,而是聽取現今藝文人士與民眾的意見,還有配合在地的特色,來打造屬於在地的文化館舍。這些館舍並非是一模一樣的外觀與內在,而是充滿可以凝聚在地民眾,以及吸引許多人願意到此展覽、表演。
有不少縣市已經開始推動,就像筆者先前參訪的台中葫蘆墩文化中心,經過改建與重新設計之後,整體的館舍充滿不同的感覺。一進到裡面完全看不出來它是具有年紀的建築物,反而被它整修後處處帶給人們驚喜而感動。一棟文化中心,最重要的還是回到以人為本的核心,固然要有預算考量,但也要有長期具體的規畫。
楊子(嘉義市╲文字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