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學用落差」問題嚴重,政府設法招收更多僑外生,畢業後留在台灣工作幾年後入籍我國。對此,總統府資政陳博志認為不但無法補足台灣產業界所需的人力,還可能造成一些學校「從原本的賣文憑變成賣身分證」。
或許因為少子化緣故,或許是眾多科技工廠嚴重缺工,在陸生無法大量來台彌補私校學生之短缺,所以政府希望在新南向政策中讓東南亞高中畢業能補足這一大缺塊。私立科技大學大多與科技大廠有建教合作關係,如果讓這些外籍生在台灣半工半讀,基本上獲利的是這些私校與科技工廠。加上政府研擬《新經濟移民法》,開放僑外生入籍,無疑在誘因上多了助力。
之前就已傳出有代私校招募的民間仲介蠢蠢欲動,的確也讓很多私立科大與專校不致因為註冊學生短缺而面臨廢校之虞。之前仲介與私校之間的商業合作屬於不能公開的秘密,如今藉機哄抬的仲介有可能讓諸多私校董事會苦不堪言,如果沒有建教合作的科技大廠在背後支撐,很可能在招收新生上繼續門可羅雀。與其讓來台變相打工的僑外生成為破壞教育體制的盲點,不如好好檢討我們的私校辦學水平,對於東南亞高中畢業生來台就讀的標準是寧缺勿濫。
稍早之前就有部分私校認為越南學生的華語檢定門檻過高而要求放寬,現在如果來者不拒,出現更多東南亞學生到台灣的私立科大半工半讀,甚至有機會領到中華民國身分證時,固然讓這些私校與科技大廠不再有缺人之苦,但是對於這些學校的老師可能卻是大災難,只好草率讓其取得文憑。
這些學生有了在科技大廠打工的經歷,加上科大畢業證書,台灣的老闆們可能會為了低薪留人,而協助其獲得身分證。這難道不是被陳博志資政所批評的巧取豪奪身分證?
這問題的亂源出在新南向政策未能謹慎因應,政府應該先斷了《新經濟移民法》,然後提高東南亞僑外生的華語門檻與品德要求,畢竟這些學生不是國際移工、外勞呀!
林耘(新北市/文字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