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陶淵明 魏進東 折腰打造桃花源 文/吳秀麗 |2018.09.15 語音朗讀 8107觀看次 字級 大 中 小 「不是園丁管理庭園,而是庭園的植物讓園丁學習自我管理。」是魏進東的園丁哲學。圖/吳秀麗 「不是園丁管理庭園,而是庭園的植物讓園丁學習自我管理。」是魏進東的園丁哲學。圖╱吳秀麗 連續11年拍攝庭園朝夕製作成桌曆贈送350個好友。圖╱吳秀麗 枕木上如朝陽般的紅色唐印。圖╱吳秀麗 庭園中的鞦韆與草坪 圖╱吳秀麗 庭園內兩棵小葉欖仁也剪得乾淨俐落。圖╱吳秀麗 文/吳秀麗 被南台灣迷你盆景愛好者評價藝術造詣頗高的魏進東,18年前一個轉念,選擇從金工變身園丁,雖然收入變得不穩定,他卻樂在可以打造自己的「桃花源」,每天和雜草奮戰6小時,經營出一處彷彿人間仙境的都會後花園。 「其實我比較愛種樹,但種樹必須比種多肉植物增加五倍的時間與精力,還必須有更大的空間,我只好退而求其次。」迷你盆景藝術家魏進東的人生觀很豁達:「選擇自己的『有』,而不是老看著自己的『無』!」 在魏進東眼中,幸福須自己尋覓,複雜也是自找的。「人生,不一定要選擇最愛。」作為台南藝文界所熟知的「樹石老人」馬景壽的最佳代言弟子,魏進東在樹石園藝工作上的表現專業而有品味,還有著跟老師一樣遺世獨立的性格。 曾經 質疑工作價值 二十歲服役之前,魏進東就常疑惑著:「人活著,一定要一直工作嗎?」國中畢業後他在工廠學技術,二十九歲到三十九歲,他在金飾加工廠從事金表加工,穩定的收入,足以支撐起他享受青春時光、吃喝玩樂,乃至賭場豪擲的快樂。但如今,卻很難把眼前從容淡定的魏進東,和他口中描述的「年輕魏進東」聯想成同一個人。 最近魏進東閱讀一本書,看到作者描述「陽光,從窗外射進眼睛……」他坦言,二十九歲某日清晨賴床之後,起身時也曾迎接過如是一道陽光。那一刻,魏進東突然決定「不要再過那種看起來熱鬧快樂,實際上卻虛幻無聊的日子了。」 三十九歲時,魏進東又決定「不要一直工作到老死」。他先是被台南市東門美術館一張馬景壽老師的園藝展覽海報強烈吸引住,高中時熟背唐詩三百首的文青細胞突然活了過來,不但從此遠離原本的生活圈,還把精打細算的天性,化為高度的自我管理能力,成為一位特立獨行的、具有強烈風格的園藝工作者「東東」,及打造自家桃花源的「園長」。 選擇 就要承擔結果 尋常日子裡,除去教人種植迷你小盆栽,或為人整理花園的時間,魏進東像朝九晚五的上班族般,沒有一天不在自己的庭園裡,做著當初選擇想做的人和喜歡的事──拔草、剪樹、修枝、澆水……他像經營企業又像照顧生命一樣,依序做完一件接一件,即使連續十二個小時,他都不覺得「忙」,只覺得是按著順序做該做的事。 「『亡心』之時,才叫做忙。」魏進東認為,「不想做卻又非做不可才會『忙』,並累積成『累』。」所以即便別人覺得每天拔草六小時,每隔一陣子就要修枝剪葉……實在是極其無聊的事,魏進東卻樂此不疲。 在此同時,魏進東也明白:做出取捨,就要接受結果,一如當初選擇離開穩定的工作,就要接受經濟生活的匱乏。這十八年來,魏進東沒有固定收入,甚至可說是一般人以為的「低所得」,但他堅持必須維持收支平衡,所以友人若想參訪他精心打造的私人花園,一定得事先預約,因為他須外出賺取微薄工資,也要保留在園裡工作的時間。 堅持 做個想做的人 不是富二代的魏進東,看似選擇「比一般人早退休二十五年」,魏進東坦言,剛開始,家人對他的選擇很有意見。「剛回安平海邊漁光島老家時,每天在庭院裡忙進忙出,媽媽對我做的每一件事都反對。」他很清楚母親的感覺是:「兒子沒頭路了,卻還繼續花錢。」 沉默了一個月以後,他開口與母親溝通。「三十九年來,如果有一件事是您不要我做而我做了,而且做錯到讓您擔心煩惱,那我就停止現在做的事。」母親聽進去了,從此不再反對兒子對人生的選擇。 魏進東如剪枝拔草般,全靠判斷決定生活選擇,選擇之後就用力負責。就像他堅持:生活中增添一個物件,就會同時捨去另一個相同功能的物件,讓空間不增不減,降低欲望,保持簡單。他也花錢購買藝術品,但堅持「捨此錢必得大歡喜」才會下手;一旦有更重要的計畫,就毫不遲疑,捨彼就此。 滿願 知道還須做到 魏進東引用朋友的話作為自己的座右銘:「別以為是園丁在整理花園,其實是花園裡的植物讓園丁來學習管理自己。」他一點一滴灌溉園地,採最節約的經濟手段,過著最精勤的日常,把自己的習性管理到幾乎滴水不漏,證實了一個最簡單的道理:「知道」還必須「做到」,才有資格取得武陵「桃花源」的入口門票! 事實上,魏進東平日常低調完成很多人「知道卻做不到」的事。例如,他至少超過十年時間,從不喊累找藉口,每周從台南最西邊的安平,到達最東邊的新化,為逐漸老去的馬景壽老師修剪庭園花樹及維護草坪,並於過程中,深得馬老師「拔一根草念一句佛」的清淨三昧。 回首檢驗自己選擇後的苦樂,魏進東坦言,十八年前,他每天工資二千二百元,並非最好;現在同樣也不是最好,但比起許多不知為何而忙碌的人、比起從前的自己,他多了庭園生活,反而是「偏好、向上」。「更何況,我現在所沒有的,本是我不要的。」所言印證:打造桃花源,與折腰拔草有關,與五斗米其實無關呀。 前一篇文章 眷村文化由悲情轉溫情 下一篇文章 綠地是道場 拔草是修行 熱門新聞 01【何處不交朋友】可敬的朋友2025.05.0502【國學探究】 人相忘乎道術:《莊子》論「忘」的生命智慧2025.05.0603聯合國衛塞節慶典 佛光山與會2025.05.0804頻率對了就共鳴2025.05.0505長期運動協調身心 能增深層睡眠時間2025.05.0606【考考你的智力】2025.05.0507桑椹養顏抗衰老 母親節蛋糕好選擇2025.05.0608量子糾纏與量子技術2025.05.0609小粒子 大未來2025.05.0610國家祈禱日 美國洛城跨宗教共祈和平2025.05.05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莊靜君 將台灣書籍推向全世界林育嫻 讓森林療癒變成生活方式 李驥 從佛法中認錯再出發 作者其他文章【義工群像2】甘錦添、戴怡博 普賢殿最佳義工拍檔【義工群像】 徐念祖 蕭英綢 服務為信仰 養心兼養身林文峰 超級業務員的鋼筆人生筆的價值絕不在物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