眷村文化由悲情轉溫情 文/吳秀麗 |2018.09.01 語音朗讀 8456觀看次 字級 大 中 小 南瀛眷村文化館位於眷村改建後的大樓正門。圖/吳秀麗 台南藝術大學古物研究所進入南瀛文化館教導文物造冊及清潔文物方法。(金冠宏提供) 南瀛文化館長、永康區成功里里長金冠宏。圖/吳秀麗 金冠宏為90歲的老榮民劉平舉辦 字畫展。 (金冠宏提供)復興文化園區入口。圖/吳秀麗復興文化園區入口。圖/吳秀麗推動共同彩繪復興老兵文化園區 的李鎮國與協助他的同學合照。。圖/吳秀麗推動共同彩繪復興老兵文化園區 的李鎮國與協助他的同學合照。圖/吳秀麗 永康區復興里里長李鎮國說,蔣中正圖像是居住在牆後的社區老兵繪製的。圖/吳秀麗 文/吳秀麗 「幸福」不只是喝咖啡聊是非,含金湯匙出生的人也不一定擁有幸福。相反的,「在悲傷裡都可以找出幸福滋味」、「不經一番寒徹骨,哪得梅花撲鼻香。」才是歷事鍊心者如斷腿重生般的幸福……曾是台南市獨居老人最多的違建區「復興老兵文化園區」,及以文物建構眷村史的「南瀛文化館」,不約而同企盼在歷史悲情中尋找幸福的可能。 金冠宏 讓眷村棄物變寶物 成立於民國九十九年的台南市南瀛眷村文化館,址設原台南縣精忠二村就地改建的大樓一樓。「館長」成功里里長金冠宏自費租用這個空間,收藏了跑遍全省,追蹤各地眷村拆除當下沒人在意、無人想留存、被丟棄的「廢棄物」。 如今,當年的「廢棄物」,轉眼成了被管理的「文物」,八月一日,國立台南藝術大學古物研究所正式進入,協助教育社區文物的整理清潔並造冊的工作,也讓金冠宏多年的努力逐漸被大家看見。 記憶血寫成的歷史 台南市眷村並非全省最密集,但收藏的眷村文物,卻以此館最多,因而曾於民國一○二年被台灣歷史博物館相中,規畫了一個一七○坪的展間,以「落地成家——台灣眷村文物特展」的主題,展期將近半年,館方並出版了相關主題書籍。 以個人財力收藏這些文物的金冠宏認為,這個館的未來不會只是展示這些失去主人且沒有生命力的舊文物,而是希望能藉此呈現國民政府遷台前後的大時代背景,與眷村出現在台灣的整個歷史脈絡。 「用血寫成的歷史,應該被記憶。」按照眷村發展的歷史,居住其間的人並非只有軍眷,金冠宏期待眷村文化館,盡可能展現它包含了台灣閩南、客家以及原住民等族群共同生活空間裡的全部「日常」。這才是眷村文化的靈魂及眷村文物的生命所在。 不能遺忘所以展示 其實,全省各地都有眷村,都希望成立保留區,供毗鄰的社區認識在地的發展歷史。眷村最多的新竹市早就成立了一個眷村博物館,其它有的為持續維護的目的而將部分委外作為商業空間;有的是將藝術直接植入眷村,有的則規畫成為對於在眷村成長的藝人的懷念空間。 金冠宏擁的文物數量,多到必須自己另租倉庫擺放,館內空間連展示都十分勉強。因此現在最重要的工作,是尋找一個空間作有系統的展示。 眷村文物的歷史不過一甲子,而且以生活用品居多,金冠宏採用主題式的述說來展示中華民國那一段「不能被遺忘的歷史」,他堅毅的使命感使這個夢想微露曙光。因為有人理解,就能驅動他的夢想跨步。 聚沙成塔學界正視 金冠宏民國九十五年第一次選上里長,便逐步成立了南瀛文化館。最近學術單位正式進入協助為文物造冊,也零星地爭取預算於寒暑假找工讀生整理凋零老兵留下的文化遺產。如喜歡國劇的老榮民李立中,用一生心力從觀看國劇錄影帶等來源,整理繪製出一千五百張國劇臉譜,金冠宏請工讀生製作為數位版,甚至也將這些臉譜結合台灣在地人信奉的神祗作為文創作品,活化了眷村文化的生命。 落實夢想的幸福,長路漫漫。但金冠宏以點滴努力,聚金沙成寶塔。除了國劇臉譜,他舉辦的所有與眷村文化相關的各種活動或文物展示,都是他得之不易的金沙。 老兵字畫 展豪情 望故鄉 今年8月5日,金冠宏與照顧獨居老人的慈濟義工,為社區裡一位90歲的劉平老先生在歸仁區舉辦個人「書畫」展,所展出的「書」和「畫」,不是一般人所認知的書畫。 湖南籍的劉老先生曾是青年軍,因痛恨日本不承認侵略中國及南京大屠殺事件,他在獨居的舊屋前,以毛筆書寫大字報抗議,還在他的軍用揹袋、綁腿及隨身帆布書包上縫繡「7.7」、「毋忘八年抗日血淚史」、「打倒日本鬼子」、「血債血仇不可忘 炎黃子孫當自強」、「剝極必復」及中華民國國旗。落款「老兵血書」及時間。 為什麼當初選擇用繡的,現在的他已不復記憶,但那些縫字每一針線距離均等,或橫或豎,針針繡出正楷書法的每個折點,整齊而有力。這是金冠宏舉辦所謂「老兵字畫展」的「字」展,書寫的是抗日的歷史。「畫」展,則是展示老兵身上的刺青照片。此外,還展示了老兵收藏的望遠鏡。 根據退輔會的資料,韓戰結束時被俘虜的中國志願軍有一萬多人於1954年選擇來到台灣,這也是「一二三自由日」的由來。這些軍士的身上或手臂全都有刺青。 金冠宏自己居住的眷村內沒有韓戰老兵,照片是從流離於社會底層的老兵身上拍攝或網路下載得來,訴說青春時節老兵以刺青宣誓決心的豪情。 從眷村裡的老兵口中了解,國府撤台初期,軍方僅少數軍職人員有權使用及擁有望遠鏡,因為顧慮「前線或離島官兵在取得望遠鏡之後,用以遙望故鄉,思親情切之下,恐造成叛逃風氣及乃至影響軍心等危機」。 無論是否為制度上的限制或老兵們耳聞口傳的訊息,卻是當時處於戰爭狀態下的真實。其實,即使擁有它也望不見故鄉,卻還是有許多人私藏了望遠鏡,在眷村被拆之後,流入金冠宏之手,如今寂寞地「擠」在文化館的展示櫃中。 李鎮國 以彩繪翻轉老兵村 隨國民政府來台的軍人及眷屬並非個個有眷村可住,「復興老兵文化園區」就是這樣一個號稱台南市最大違建的「非眷村」老兵聚落。 建築或老或破,住民現已「改人換代」,老兵凋零殆盡,大陸及東南亞國家的婚姻移民及老兵的第二、三代,以及不知因何流寓於平地的原住民,共同繼續居住於此。這不但是眷村歷史,更是眷村日常。 結合文化底蘊 這裡屬於永康區復興里。因為從第一代到第三代共同在巷弄裡彩繪老兵的生命歷程及眷村熟悉的生活圖騰,讓這個狹窄而破舊的聚落,經網路傳播後翻轉成一個令人懷念的舊時代象徵,文化單位並且盛讚「只有你們的彩繪內涵,真正結合了社區文化的底蘊」。 「里長!王伯伯今天沒出來門口坐耶……」十六年來,李鎮國經常接到這樣的通知,也讓他成為「處理過最多老兵後事」的里長。 聚落原有八百多戶,三分之二是獨居低階老兵,現在只剩二、三十人。來台之初,因隨時準備反攻國家不准結婚,以致他們結婚時都已步入中年。父老子幼,弱勢困窘,在社區彩繪之前,年輕第二、三代都不願告知外界他們的住處。 溫暖總在人間 李鎮國動員社區三代,和學習美工、同在附近眷村長大的小學和國中同學黃佐民、王旭暉、唐紹宜、劉坤美及吳秋明,共同彩繪社區的同時,也彩繪了這個聚落人們的心靈。「原來,只要想法改變,就能帶動改變社區氛圍」,這是李鎮國始料未及的幸福開始。 與許多彩繪社區的各種3D圖案或漫畫明星不同,復興村隱藏著悲情族群故事,位於台南市文教區房產價格最高地段邊緣的社區,因四年多前的彩繪行動而被活化、被世界看見。 彎彎曲曲荒涼破舊,甚至還有沼澤及野草叢生的小巷弄中,畫滿了代表老兵的迷彩及阿兵哥公仔、帶著期待族群融合的國徽、意在言外的藍綠色愛心圖案、眷村孩子玩著跳繩、跳房、踢毽子和玩彈珠的童年,以及中華民國退出聯合國後「莊敬自強 處變不驚」的標語、老兵親繪的不同造型蔣中正圖像等等,而徵集來的老兵奉獻台灣的各種老照片,則被放大加框掛在巷弄牆上。 社區重新放光 社造過程中,社區的老人開始走出家門,外來遊客進入,互相的招呼聲中,喚醒了人與人之間最原始的關懷。這個兩部機車錯車都困難的巷弄,在那一個特別的時空中,煥發出如老燈泡似的黃光,讓人察覺溫暖總在人間。 李鎮國十六年前之所以下海競選里長,是考慮可以在這個被七至八個眷村包圍的聚落附近照顧老病父母,也照顧與父母年齡相當的老人。加上對老兵園區背景的理解,萌發他一年多前繼續在社區內推動老人健康促進及共餐活動而成立「復興樂活家園」。 他讓健康老人擔任志工,於此家園裡共同樂活,減少他們躺在病房或老人院的時間。他自己則精進學習如何書寫計畫書來爭取可執行的預算。 光明驅走黑暗 「環境條件差,不表示不能作為。」老兵文化園區因為消防車、救護車、工程車全都進不去,整修水溝、舖設柏油路面困難重重,但彩繪計畫也是在這樣環境下爭取得來的,可見事在人為。 原本,他只向鄰居高雄榮總台南分院借五百公尺圍牆彩繪,卻因社區居民全部自動參與,彩繪的巷弄愈來愈長,愈畫愈深愈遠,柏油路也在苦等二年後改舖連鎖磚,社區改頭換面。 年輕住民開始敢大聲對外人說:「我就住在那個彩繪社區裡。」不但增進年輕世代與老人的互動,並因為外來遊客增加,讓原本躲藏在社區內的罪犯、吸毒者不得不自動離開。 原來,散播歡喜需要的錢不多,團隊合作加上愛與用心,光明會自然驅走黑暗。 前一篇文章 南洋姊妹勇敢向前行 幸福多一點 下一篇文章 現代陶淵明 魏進東 折腰打造桃花源 熱門新聞 01聯合國衛塞節慶典 佛光山與會2025.05.0802【國學探究】 人相忘乎道術:《莊子》論「忘」的生命智慧2025.05.0603長期運動協調身心 能增深層睡眠時間2025.05.0604量子糾纏與量子技術2025.05.0605桑椹養顏抗衰老 母親節蛋糕好選擇2025.05.0606小粒子 大未來2025.05.0607星雲大師全集【講演集】緣起與還滅─從佛教的觀點 看未來的世界 4-32025.05.0808如是說2025.05.0709曼谷文教中心 親子彩繪燈籠 2025.05.0810【創作花園】揮出信心2025.05.06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莊靜君 將台灣書籍推向全世界林育嫻 讓森林療癒變成生活方式 李驥 從佛法中認錯再出發 作者其他文章【義工群像2】甘錦添、戴怡博 普賢殿最佳義工拍檔【義工群像】 徐念祖 蕭英綢 服務為信仰 養心兼養身林文峰 超級業務員的鋼筆人生筆的價值絕不在物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