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常說的「繁體字」,其實應名為「正體字」--它是根據「六書」造字原則建構,不但字字有義,而且形象構圖皆合於圖象的美感。有些字如「上」、「下」雖筆畫甚少,仍有獨立形音義,因此應名為正體字。
過去中文書寫有正體、俗體之分,自半世紀前對岸改寫簡體字,中文書寫即有正體、簡體之別。簡體字近於符號,不符造字原則,雖易寫但也容易忘;正體字則符合形象邏輯,雖筆畫較多,但常經由圖象直覺即可了解字義,且不易忘記,更何況它承繼中華文化最優美深奧特質。因此無論世界趨勢走向如何,中文書寫的學習仍應由正體字開始;有良好正體字基礎,日後在應用上由正體轉寫簡體並非難事。
書法藝術與富於趣味的字謎,亦必須由正體字表現,至於閱讀古典經籍如四書五經、唐宋詩詞,更非懂正體字不可。走筆至此,憶及四十餘年前初訪香港,在中環見一「虫二茶室」,書香洋溢的招牌引人駐足。俟入堂內,見壁上題詩「虫入鳳中飛去鳥,七人頭上一把草,大雨落在橫山上,半邊朋友不見了。」細品哦吟,正是「風花雪月」四字--若非正體字,豈能有此境界?
今日全球有十三億人口使用中文,有二千五百萬人學習中文;而台灣是唯一使用正體字的地方,因此保留傳統文化、讓正體字永續流傳,台灣責無旁貸。
面對外來強勢文化及現代新興科技,正體字的使用難免受到影響;在此潮流之下,台灣宜採「正字為體」--書寫學習以正體字為基礎,讓下一代認識並珍視傳統文字之美;「簡字為用」--簡體字只用在快速書寫及資料查詢等實務應用上,無關文化,也不必特地去學習。傳聞新竹某中學將開課教授簡體字,以增加學生競爭力,這實在大可不必,一則有正體字基礎,學簡體字易如反掌;再則正體字也是台灣競爭力中的一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