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行博物館

曹麗蕙 |2018.09.10
5131觀看次
字級
十三行博物館建築的設計理念來自於考古發掘及先民乘船渡海來台的意念。 圖/記者曹麗蕙
「鯨背沙丘瞭望台」象徵海中鯨背與十三行人當時生存的沙丘,可從館外拾階而上觀賞美景。圖/十三行博物館提供
人面陶罐圖/十三行博物館提供
雕花陶罐圖/十三行博物館提供
青銅刀柄圖/十三行博物館提供
玻璃環玻璃玦圖/十三行博物館提供
在展覽中,民眾也會看到生動的考古探坑工作模型。圖/記者曹麗蕙
十三行遺址中挖出鐵器,代表十三行人進 入鐵器時代。圖/十三行博物館提供
「考古工作站」展廳 中以顯微鏡、X光片等 科技互動裝置,介紹 考古科學研究方法。圖/十三行博物館提供
「水下考古展」有 360度幻視海底隧道, 深受兒童歡迎,圖為 小朋友參與海洋生物 互動區體驗。圖/十三行博物館提供
「八里時光機」展廳 用科技互動手法演繹八 里生態資源、淡水河航 運及史前十三行生活聚 落等。圖/十三行博物館提供

文/記者曹麗蕙

座落在新北市八里區河海交接處的「十三行博物館」,在碧海藍天下,讓人發思古之幽情,尤其拾級登上「鯨背沙丘瞭望台」時,能一覽觀音山與淡水河海多變的景緻,夕陽霞光的絢爛,更是遊客心中最美的風景!

「十三行」是北台灣第一座考古博物館,她的身世與一段搶救遺址的精采故事密不可分。1955年,一位空軍飛行員飛越觀音山上空時,驚見飛機羅盤出現磁力異常反應,他以為發現鐵礦,協同地質學家林朝棨等人探勘,才知道地面到處可見的鐵塊與鐵渣,其實是史前人類煉鐵的遺留物,而後進一步判斷為史前遺址。

至於為何取名「十三行遺址」?則是根據考古學習慣,史前遺址命名大多採用發現地最小地名,清代曾有商行十三家聚居於此,稱為十三行庄,所以就命名為「十三行遺址」。

民間搶救遺址 推動博物館成立

十三行博物館祕書錢曉珊表示,1990年代初期,當時政府要將汙水處理廠興建於遺址上,考古學者石璋如、臧振華、劉益昌等人極力呼籲搶救,「當時考古學家前腳徒手挖文物,怪手後腳就追上來要動工」。由於陸續發掘距今1800年至500年前台灣史前鐵器時代的文物、人骨及墓葬遺物等,搶救過程也獲社會大眾熱烈回響,政府決定保留部分遺址,指定為國家二級古蹟,現已為國定遺址。

她指出,十三行遺址發現的文物具重要意義,顯示北台灣在沒有文字紀錄的史前時代,已發展出一至兩百人的聚落規模,其人種可能與平埔族中凱達格蘭族有關。而出土重要文物為陶器、鐵器、煉鐵爐、墓葬品及與外族之交易品等,代表十三行人懂得煉鐵,進入金屬(鐵器)時代文明的開端,擁有高水準工藝,並具對外貿易的航海能力。

1992年,由當時的台北縣政府開始籌設十三行博物館,以保存展示十三行遺址出土文物,並於2003年開館營運。她進一步表示,「博物館的成立,除了遺址本身的重要性,也展現台灣尋根的象徵;而搶救過程與輿論的推力,更呈現台灣在文化保存和都市建設發展間的拔河與妥協」。

建築群呈現考古精神 獲獎連連

造訪「十三行博物館」,第一眼就會被她饒富設計感的建築外型所吸引。

錢曉珊表示,博物館由孫德鴻建築師設計,設計理念發想於考古發掘及先民乘船渡海來台。全館藉由三組不同型態的建築群,分別為山與海、過去與現在的意象,以清水混凝土、砂岩及老化的金屬板等,構築而成。全館凹立於地下1.5公尺,觀眾入館前,經歷一段向上後再緩緩往下斜伸的坡道,體現走入考古學家發掘的地下寶庫。

其中最大亮點是「鯨背沙丘瞭望台」與傾斜不正的「考古八角塔」。「鯨背沙丘瞭望台」意味海中的鯨背與十三行人當時生存的沙丘,從館外地面拾階而上,觀賞夕照、淡水河海與觀音山之美景。傾斜不正的「考古八角塔」則象徵毀壞的遺跡與無法還原的歷史真相。

「十三行博物館」2002年榮獲「台灣建築獎」首獎、2003年獲「遠東建築傑出設計獎」,2014年獲「國家建築獎」金獎之文化教育及公共建築類金獅獎。

科技互動 揭開古人面紗

錢曉珊笑說:「十三行遺址挖掘出來後要經過整理、科學分析研究,考古的目的是要告訴我們是在此地過去人們的生活樣貌是什麼?挖恐龍不是考古學家的工作,考古學家處理的是『人』,跟人有關的才是考古學家做的是事情。」

博物館除了主要研究十三行文化,典藏、展示部分遺址出土文物外,還會不定時辦理世界各地史前文化、南島語族或原住民相關等考古學及人類學相關展覽。

別以為「古」文物很無聊,「十三行博物館」以最新科技帶領大家認識考古的趣味,部分展示品運用VR(虛擬實境)、AR(擴充實境)、數位互動等技術,打破以往民眾對博物館的刻板印象。

當中有全台首創的「兒童考古實驗室」、「水下考古虛擬體驗」與「水下考古展」,以及結合六種展示技術的「八里時光機」常設展。4月甫完成的「考古工作站」與「十三行生活」常設展,尤其受到兒童喜愛,從簡單有趣考古步驟到十三行人的生活,透過遺址文物、數位投影、立體鏡像等,如同時空偵探逐步揭開史前人類的神祕面紗。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