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此次立委選區重畫,學者普遍認為無助於根本解決「票票不等值」的問題,台大政治系教授王業立認為,若要符合票票等值原則,應適度增加立委名額,但此舉涉及修憲,困難重重。
二○○○年,台灣首次政黨輪替,民進黨執政遇到朝小野大的困境,民進黨立委張學舜因此提出「立委席次減半運動」,促成二○○四年修憲,搭配單一選區兩票制,將立委名額從二百二十五席減少到一百一十三席,其中七十三席區域,六席原住民,以及三十四席全國不分區。王業立說,世界各國很少把立委席次總額訂在憲法裡,因為這樣很難反應人口的變遷;而除非採取全面性的比例代表制,且名額要足夠多,才能做到票票等值。
他指出,目前討論較多的是從現行的「並立制」(選區票與政黨票分開計算)改為「聯立制」(以政黨票決定每個政黨最終總席次),雖會讓政黨的席次和得票比例接近,但未必能化解縣市的票票不等值;如適度增加區域立委,讓每個縣市有兩到三個名額,雖不可能達到全面性的票票等值,至少情況會比現在好。
文化大學政治系教授楊泰順也支持增加立委人數,指出如果要把人口盡量平均,當然要增加立法委員席次,理想的立委人數是二百八十位至二百九十位,其區域立委中約兩百席;若能再配合選區畫分,適度與鄉鎮行政區脫鉤,重新用人口的分布畫分選區,就比較容易達到在縣市裡的票票等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