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美聯社
圖/美聯社
編譯/林逸瑋
科技人才爭奪戰已不局限於矽谷,從西門子到豐田汽車,工業巨擘和汽車製造商等各種領域先後加入戰局,搶奪具備機械學習、人工智慧(AI)和網路安全等高科技專業知識的人才。
德國工業集團西門子在全球有37.7萬名員工,其中約5萬人在美國。目前西門子在美國約有1500個職缺,這些職缺大多要求應徵者具備一些軟體或科學相關背景。西門子美洲人才招募副總裁布朗(Micheal Brown)表示,從西門子需要填補的部分職缺來看,美國有資格的人可能不到2000人。布朗說:「問題在於這些人中,有多少人正在找工作?」
事實上,雇主面臨許多不利因素。舉例來說,尖端技術演化速度比大學訓練學生的速度來得快,進入這些領域的優秀年輕勞工的供給,無法滿足龐大需求。另一方面,勞工為了新領域工作改變生活的意願已下降。布朗表示,吸引稀有搶手人才放棄目前工作,或是搬離目前居住城市的成功率很低。
2016年美國大學頒發近4000個數學和電腦科學博士學位,數量幾乎是1996年的2倍。不過,在應用數學或統計等較狹窄的次領域,博士供給遠低於需求。2016年美國有120人取得機器人博士學位,這項統計只能追溯至2010年,因為機器人是新工程學問。
有175年歷史的扳手、籬笆剪和醫療設備製造商史丹利百得(Stanley Black & Decker)執行長羅瑞(Jim Loree)表示,史丹利百得需要具備AI和進階分析技能的科學家及工程師,以協助經營工廠和加強管理供應鏈。在研究合適人才居住和工作地點後,2014年史丹利百得在亞特蘭大設立辦公室,並雇用約100名數位專家。
豐田也採取類似行動,讓工作配合優秀勞工,2016年成立豐田研究所(TRI),任務是在自動駕駛和機器人等領域創新。TRI發言人漢森表示,目前該所約有300名員工,其中一半有博士學位,這些員工散布在加州洛思阿圖斯、麻州劍橋和密西根州安娜堡。
這些城鎮與鄰近學校關係密切,這些學校包括史丹福大學、麻省理工學院(MIT)和密西根大學,豐田能藉此吸引想繼續留在學術研究圈的人才。舉例來說,在TRI研究自動駕駛的倫納德(John Leonard)仍任教於MIT。這些人也帶來其他大有可為的人才。漢森說:「物以類聚,人以群分。」
再如西門子會派遣公司的科學家至普度大學和卡內基美隆大學等學府,分享他們的研究,盼藉此激起潛在人選的興趣。35歲電機工程師庫瓦特妮可曾在普林斯頓大學擔任博士後研究員,她原本打算留在學術界,但西門子的徵才廣告吸引她的目光。庫瓦特妮可應徵第1個工作時未被錄取,但她拿到第2個工作。庫瓦特妮可說:「我完全符合千禧年世代刻板印象,西門子讓我下定決心,他們讓我思考能源取得管道大眾化的問題。」
本版與經濟日報〈酷科技〉周刊同步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