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曾昭安
北京的同仁堂創建於清康熙8年(1669年),這個百年老店(全國中醫行業著名的老字號),深深影響著幾個世紀的中國人,與普通百姓的交流故事,更是感人至深。
清朝時,每逢二月,北京城要掏洩水溝,市民出行很不方便,一不小心,就會跌倒在汙泥中,弄得滿身汙穢臭氣,有的甚至傷筋動骨。目睹此景,同仁堂派出大量人力,花很多錢,在所有掏溝的地方,掛上白紗燈為行人指路。
每年青黃不接之時,同仁堂又忙著設粥場、施捨棉衣,救濟窮苦百姓。
時光流轉,1984年《經濟日報》刊出一篇感謝文章。事情起因是一樁小交易:一位顧客要購買一分錢的天仙藤,同仁堂店員前後跑了兩趟,認真地抓藥。本以為大藥房不屑於小生意,沒想到同仁堂不汲汲於利益,一切以顧客需求為重,這位顧客被深深感動,回家寫了文章,予以盛讚。
同仁堂中有一副醒目的楹聯:「修合無人見;存心有天知」,心懷敬畏、心懷慈悲,助人之樂、拔人之苦,仁行天下,這是同仁堂文化之魂與精神內涵。
同仁堂的各處門店,還在顯眼處供奉著這樣一副對聯:「品味雖貴,必不敢減物力;炮制雖繁,必不敢省人工。」這兩句聯語本是同仁堂第二代傳人樂鳳鳴,在其編撰的《樂氏世代祖傳丸散膏丹下料配方》中留下的訓條,同仁堂各代均嚴格遵循,已經成為歷代同仁堂人的製藥原則和精神信條。
在300多年的歷史長河中,歷代同仁堂人恪守這一傳統古訓,樹立「修合無人見;存心有天知」的自律信條,始終堅持「德、誠、信」的精神內涵和優良傳統,創造了諸多令廣大消費者放心的精品良藥。其產品以「配方獨特、選料上乘、工藝精湛、療效顯著」而享譽海內外。值得現今無良藥品生產商為借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