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思微兒
從小到大,兒子見到了久違的爺爺、奶奶從不會開口叫人,隨我出門遇上左鄰右舍也不願意打招呼,儘管每次我都會在一旁再三叮囑提醒「跟阿公阿嬤問好」、「叫叔叔阿姨」,兒子依然我行我素地躲到我的身後,不說話就是不說話。
婆婆經常跟我抱怨:「怎麼這麼大了,都還是不會叫人?從小就沒有把他教好……」鄰居倒是客氣地幫我打圓場:「沒關係、沒關係,媽媽已經先替兒子打過招呼了,兒子就可以免了啦!」
以前,我總是會自責反省,兒子的禮貌不周,是不是真的因為我沒有教好?直到有一回,老公跟我聊起了童年往事。老公說,他小時候每次看病,都會事先寫好一張註明不適症狀和不要打針的紙條交給醫生,這樣一來,在看病的過程中,就可以完全不用開口說話了。
在以前那個班長皆非「民選」,而是由老師指派班上第一名擔任的年代,老公小學做了六年的班長,但是上下課時,都是由副班長代喊「起立、立正、敬禮」。以至於後來開小學同學會時,有個女同學特地跑來告訴他:「小學四年級之前,我都以為你是個不會說話的啞巴耶! 」
此外,老公小時候最討厭親朋好友登門造訪,因為大人會要求他向跟叔叔伯伯阿姨問好,所以後來只要聽到電話聲或是門鈴響,他不但不接聽、不理睬,還會趕緊躲起來。當他說起這件事時,絲毫沒有覺察自己的幼稚與「另類」,還很大惑不解又大言不慚地問我:「為什麼看到人就要叫啊?有這個必要嗎?怎麼這麼無聊!」
聽老公娓娓道來過往的點點滴滴,再看看同一個模子刻出來的兒子,我恍然大悟也終於釋懷了。原來,兒子的逢人不叫、見人就躲,錯不在我教育無方,要怪就該怪父親的強大基因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