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郭書宏(資深媒體人)
台灣民眾出國人次逐年攀高,根據觀光局最新統計,第二季出國人數較去年同期增加了百分之八點九,主要出國地點包括日本及中國大陸,均有破百萬的旅客前往,其中旅行支出更高達四十九點九億美元,寫下歷年次高紀錄;可見現代人趁假期安排出國旅遊參訪,體驗外國風情、增廣見聞,已屬常態。
對佛教徒而言,參訪是一項很重要的修行,在佛教《華嚴經.入法界品》就記載了一位善財童子,同樣喜好遊學參訪;他最初是聽聞文殊菩薩說法,引發他對生命的思惟,想學習菩薩行、修菩薩道,幫助更多人共成佛道,於是在文殊菩薩指引下,他到處尋師訪道,先後參訪了五十三位善知識;透過「善財童子五十三參」實則啟示現代喜好旅遊人們,參訪的真義與要點,以及親近善知識的必要。
首先,在出發之前,文殊菩薩就叮嚀善財童子,參訪須具備正確的心態:「求善知識,勿生疲懈;見善知識,勿生厭足。於善知識所有教誨皆應隨順,於善知識善巧方便勿見過失。」提醒參訪時,要懷抱一顆謙卑的心,不要去放大別人的缺點,或以刻板印象去看待人事物,破除參訪者的見慢;這在異地尤其是身處國外,是必須建立的基本觀念。
如同許多人在旅遊前總會做足功課,以順利抵達目的地,過程中所見景致及文物,才能有更深刻的體悟。在進行參訪更須如此,就像文殊菩薩開啟善財童子追求真理的道心,行前累積足夠的福德資糧、打穩基礎,以及擁有較堅定的信仰之後,尋師訪道過程中才不致淪於走馬看花,無法參透所見的個中道理,甚至落入外道而不自知。
此外,善財童子五十三參中,他走過高山大海及城鎮聚落,參訪對象身分不分尊卑貴賤、男女老少、各行各業等,但最令人訝異的,是他並非全參訪善知識,途中也訪了三位非正道的「惡知識」,分別是第九參的勝熱婆羅門、第十七參的無厭足王、第二十五參的婆須蜜多女;起初曾讓善財童子萌生退意,但他後來安住真心,不為虛妄心所動搖,勘破對立分別,將原本的「惡知識」轉化為「善知識」。
反思在人生旅途上,我們不也正如善財童子般,難免遇上讓我們不以為然的「惡知識」嗎?在生活及工作上與人相處,若能學習善財童子的平等觀,用歡喜心去面對每一個人,所謂「慧眼識英雄」,平時要努力具足智慧與慈悲,時時調心轉念,無論善惡如何示現,身邊每個人、每樣事、每種物,一切眾生都是我們的善知識。
唐代無盡藏比丘尼有首詩:「終日尋春不見春,芒鞋踏破嶺頭雲,歸來偶把梅花嗅,春在枝頭已十分。」說明了參學不應只是外在的參訪行程,更是一場向內朝聖的生命之旅。人們探求人生真理非向心外去追求,關鍵是得向心內去尋找,日常的吃飯、行走、洗碗、睡覺,隨處皆有佛法,自我生命的內在行旅,才是究竟的參學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