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片早在二千三百年前就已經在中國誕生了。據有關史料介紹,名片經歷了「謁」、「刺」、「帖」、「片」四個歷史時期。
謁,約始於西元前二三八年的戰國時期,至西元一九○年左右的漢末。據《史記‧張儀列傳》載:「張儀於是之熱,上謁求見蘇秦。」
「謁」是什麼形狀的?從近代考古學家在三國時代的古墓中發現的東吳大將朱然的三枚謁上,便可知其端詳。
朱然的謁是用木板製成的。長二四‧八公分,寬九‧五公分,厚三‧四公分。謁的右側邊緣上寫的一行小字為「特蘇右軍師左大司馬當陽侯丹陽朱然再拜」。
此謁前九字說的是官職,「當陽侯」是爵位,「丹陽」是籍貫,「朱然再拜」是介紹自己姓名,和用謙詞表示請求會見。謁的正中央上端寫一「謁」字。
刺,使用於西元一九○年左右的漢靈帝與漢獻帝之間,流行於西元二二○年至五八九年間的三國至南北朝時期。
刺的長度同謁的長度一樣,但是寬度卻為三‧四公分,而其厚度僅有○‧四公分。
刺只在正中央書寫一行字,有的只寫爵里(即爵位與鄉里)和姓名,稱「爵里刺」:有的不寫爵里,只寫「弟子××再拜」或者「童生××再拜」。兩者最後都寫有「問起居」的頌詞。
帖,始於西元六一八年後的唐代,直到一九一一年辛亥革命前夕。帖也稱「名帖」、「名紙」、「名刺」。唐代詩人元稹的詩〈重酬樂天〉有「最笑迎來黃叔度,自投名刺占陂湖」之句。
帖多用大紅紙書寫,還有用泥金代墨書寫的。帖一般由三部分組成:右上側寫「×××謹上」,正中寫「謁××官」,左正側寫「×月×日」。
片,即現在所說的「名片」,是從一九一一年辛亥革命以後使用並開始鉛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