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大學客座教授古正美,主講「犍陀羅佛教造像的性質與內容」,領眾穿越時空,了解佛教造像的特性。
圖╱人間社記者如輝
【人間社記者王虹月大樹報導】佛陀紀念館自五月展出「與佛同行──發現佛陀的故鄉」,透過集印學習單、版畫體驗及系列講座等活動,引領遊客穿越二千六百年前古印度佛教聖地的莊嚴殊勝;二十六日專題講座壓軸場,館方邀請新加坡大學客座教授古正美,主講「犍陀羅佛教造像的性質與內容」,談論經典與犍陀羅造像的關係,現場一百五十位聽眾穿越時空與佛同行,與會有佛館館長如常法師、副館長永融法師等。
如常法師表示,講座內容是教授多年來的研究,讓大家能夠清楚解析貴霜王朝、犍陀羅時期佛教造像的特性,以及如何影響到中國的佛教造像藝術。
古正美表示,大家在佛館本館看見的展品,多數是犍陀羅晚期的作品,犍陀羅佛教藝術之所以會被稱為「犍陀羅佛教藝術」,乃因貴霜王朝在犍陀羅定都之際,用大乘佛教信仰建國的緣故,遂有製作佛教造像的活動。
「根據研究,在犍陀羅以佛教建國的貴霜王,同時也是貴霜王朝的建國者丘就卻,為流通建國信仰內容與方法,以大乘經典流傳統治貴霜的方法及內容,如《道行般若經》;同時用鑄造錢幣的方式,流通轉輪王的形象。」古正美進一步說明,從丘就卻的第一、二類錢幣可見,丘就卻以佛教轉輪王(用宗教信仰建國)的姿態統治貴霜,也可在錢幣上見到其轉輪王號。
而佛教造像的大量、系統性的製作,也不是迦尼色迦統治貴霜的時代,而是其子胡為色迦(Huvishka)統治貴霜時期。胡為色迦不僅造有佛教轉輪王造像經典《悲華經》,並依據《悲華經》大量、系統性的製作各種佛教轉輪王造像。
「爾後的亞洲帝王在發展佛教建國信仰之際,都會沿襲貴霜依經提倡佛教信仰,及依經造像的方法製作佛教轉輪王造像。」古正美說,直至今日,我們所研究的佛教造像及佛教石窟的造像,都是古代帝王建造的佛教造像。如《魏書.釋老志》記載,北魏文成帝以下幾位北魏皇帝,開鑿雲岡石窟及造像的情形。這也是學者為何知道自十六窟到二十窟的「曇曜五窟」是文成帝時代、五位皇帝所造。
古正美也提醒,由於造像都依據大乘經典製作,因此若不研究相關經典,是無法了解這些造像的性質與內容;現場也開放聽眾提問,回響熱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