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口仁慈醫院在急診室的傷檢區與就醫區之間,以鋁門做出隔離,避免醫暴波及。圖為模擬醫暴演習現場。
圖/仁慈醫院提供
【本報新竹訊】醫療暴力常在急診室上演,心急如焚的病患碰上又忙又累的醫護人員,檢傷分類區成不定時炸彈區。新竹地檢署統計,一年來光通報案件就有八十二件,可是行政單位僅開罰一件,也讓檢方感嘆「檢警辦得勤,行政裁罰卻難開罰」,意即檢方保護醫護者、行政單位考量病患家屬立場來認定,雙方認定落差甚大。
檢方感嘆,竹市醫療暴力通報案件量高,但這一年來,竹市從去年至今連一件都沒有開罰。桃園檢方也統計,醫療暴力去年十九件、今年十七件,報案數量不多,但不報案不代表少發生,有不少醫療暴力案件,都在私下解決,數量更為驚人。
新竹市衛生局代理局長楊清媚說,若是病人屬精神病患,依規不列為開罰對象;家屬間爭執也不符合醫暴的範圍,而其他案件會盡力協助醫護人員,保障他們的權益與安全。
筆錄意願低 難成案原因
警方指出,醫療暴力案件難以構成刑案原因是,發生醫療暴力地點多在急診室,雖然有監視器畫面可以做為證據,可是,若在病房內考量病患隱私,院方不會設置監視器,一旦發生暴力事件,很難提供證據。
基層醫護人員透露,工作忙碌,即便成為醫療暴力下的受害者,但製作筆錄及後需的偵訊都得花時間,對於製作筆錄意願低,往往不了了之。警方也說,筆錄不足是難成案的原因。
台灣醫療改革基金會副執行長朱顯光指出,施暴者的罰則逐年加重,醫療暴力卻沒有明顯減少,最主要的原因是裁罰成立時,已過了很久,事後重罰,警惕的效果有限,更重要的是從源頭如何來預防,醫院須盡雇主責任多一些防暴措施。
如何預防醫療暴力?元培醫事科技大學護理系主任廖幼婕認為,醫療志工能協助安撫病患當下情緒,病患家屬也退一步體諒醫護人員。廖幼婕解釋,醫護人員有時間壓力,難免情緒較緊繃,同時病患家屬過於緊張,雙方在緊繃狀態下,難免口氣會差了些,「醫病關係中多增加耐心,能降低醫療暴力發生的機率」。
推廣零容忍 檢警做後盾
新竹地檢署主任檢察官陳玉華表示,行政裁罰扮演關鍵角色,要構成刑責要件困難,但透過行政罰來罰錢,讓鬧事者付出應有責任與代價,不敢再犯。
桃園地檢署從兩年前起,與警局、衛生局合作,製作「醫療暴力事件通報單」,一旦發生構成醫療法106條犯罪行為,除了立刻報警,還能將資料傳真給地檢署、衛生局,等同檢、警,衛等三個單位同時獲報。
桃園地檢署民生犯罪專組的主任檢察官林秀敏指出,如今檢方與醫院密切聯繫,快速通報程序,醫暴發生當下,檢察官能立刻掌握訊息,責成轄區警力排除侵害、收集證據,,提升嚇阻效果。
檢方指出,院方過去大多息事寧人,但近年在醫療暴力零容忍推廣下,愈來愈主動和檢警配合,也替醫療人員增加後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