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院長賴清德日前與全國商業總會座談,商總理事長賴正鎰提到再生能源穩定性的疑慮,特別是「夏天沒風,冬天沒太陽」的問題,建議政府重新考慮能源配比。
賴院長當場說了一個許多人聽過的小故事。有一個媽媽,有兩個做生意的兒子,一個賣傘,一個曬鹽。天氣好時,媽媽難過,擔心賣傘的兒子沒生意;下雨時,媽媽也難過,擔心另一個兒子沒法曬鹽。
「有人告訴這個媽媽,你應該每天都高興才對。」賴清德解釋,因為天氣好,曬鹽的兒子有錢可以賺;下雨天,賣傘的兒子也有錢可以賺,「不管天氣好不好,你的兒子都有錢可以賺」。
賴清德因此建議商界也可改變觀念:「冬天的時候,應該高興,因為我們有風力發電;夏天的時候也該高興,我們有太陽能發電。不管什麼樣的天氣,台灣的再生能源都充分發揮功能!」他還笑著問:「我不知道大家贊不贊成?」台下隨即傳來笑聲及掌聲。
賴院長只用一個類似寓言的故事就輕鬆地回應商總的疑慮,或許讓人對其「四兩挑千斤」的機智另眼相看。如果深思,能源問題在台灣是何等嚴肅的議題,實際情形比政府看到或想到的更為嚴峻,豈可用一個風馬牛不相及的故事敷衍過去?賴院長引用的故事,要企業界往好處想,不正好凸顯政府的行事風格就是報喜不報憂,只用樂觀的態度面對民眾的質疑,卻沒考慮到企業關注的是,政府過於樂觀的能源政策,如果導致電力供應不穩或是跳電、停電,受害或損失都是成百上千億,豈是談笑間就可解決的問題?
回到務實的角度,來看待企業界關於再生能源穩定性的疑慮,是否真的如賴院長所說的「冬天有風,夏天有陽光,不管什麼樣的天氣,台灣的再生能源都充分發揮功能」。答案還是不揭自明,政府太樂觀的態度是錯的。
因為在最需要電力的夏天,風力發電無論是陸上或海上,因為風力小,大多數都會停擺,成為電力供應的一大缺口。就算海上風電狀況較好,也不是穩定的電力,且無法事前預測風力何時突然減弱,台電在電力規畫上必須隨時以燃煤、油、氣的火力發電來支應,因此即使風力發電到二○二五年可以實現如規畫的2.5GW的容量,仍然不能取代火力發電的基載地位。
同樣的道理,太陽能發電甚至比風力發電受到更大的限制。風電因為噪音而必須設置在海上,但太陽能發電必須使用龐大面積的土地,是地狹的台灣的一大罩門;炎炎夏日也只能在白天供給電力,晚上或陰天就無法發電,因此必須有儲能設備,但儲能方面目前的技術仍有障礙,成本更是極為高昂。
因此在非核家園的目標年到達之前,太陽能仍是不穩定且昂貴的電力,客觀條件上不如核電的優勢,也根本無法彌補核電的缺口。難怪政府表面裝作樂觀,私底下必須以興建深澳燃煤發電廠的「悲觀」行動來支應電力不穩和短缺的問題。
何況再生能源不穩的問題之外,非核家園搭配的火力發電占比高達百分之七十,天然氣要占百分之五十是全世界絕無僅有的特例。公共安全、環保、生態的疑慮未解,第三天然氣接收站的設置問題目前還在蹉跎中,將來還有因天候因素而可能斷氣的風險,實在讓人對非核家園政策難以樂觀。
像政府當初花了上千億元的治水預算,就樂觀地認為水患問題解決一樣,結果一個熱帶低氣壓,照樣導致南部大淹水,民眾對於政府官員的樂觀說法,實在很難有樂觀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