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嶠人物萬象】林熊祥林熊光遺事(下) 文/黃議震 |2018.08.15 語音朗讀 4898觀看次 字級 大 中 小 林熊祥書法「不忮不求」。圖/黃議震 於里昂所得「林氏汲古書屋」藏柯羅版《黃道周書法集》。圖/黃議震 林熊祥書明代碩儒陳獻章句。圖/黃議震 文/黃議震 一八九五年乙未割台後,板橋林家「投袂內渡,棲遲鼓浪嶼,時熊祥先生尚姙娠中。」(註❶)一八九六年農曆七月十日,林熊光二哥──林熊祥誕生於福建廈門鼓浪嶼。 林熊祥之母陳芷芳為清宣統帝師陳寶琛之妹,同治七年陳寶琛中進士,一生為官正直,世有「直諫有聲,天下想望風采」之譽,為清末清流重要領袖。林熊祥自幼從學於舅父陳寶琛,守經抱道,厚植國學根基。 一九一○年(註❷),林熊祥「赴日求學,入東京學習院,與日皇裕仁同學。日後,以祖業在台,不忍荒棄,遂返台承繼家業,但長居福州。」(同註❶),陳寶琛嘉其有為,並將女兒陳師桓許配予林熊祥。 板橋林家素有佛緣,一九二三年圓瑛法師來台,於台北觀音山凌雲寺在家戒會中任教授阿闍黎,林熊祥長兄林熊徵為此法會中重要檀越護法(註❸)。 林熊祥中年之後亦潛心佛法,「初宗唯識,晚年傾向天台」(同註❶),居福州期間為倡佛法,於福州成立佛教研究會,影響不少福州當地文人從此親近佛法。 林熊祥除繼承家業,從事工商外,對於文獻保存、詩文、書法亦著力甚深。一九四八年,台灣省通志館成立(國史館台灣文獻館前身),林獻堂任館長,隔年改組為台灣省文獻委員會,林獻堂任主任委員,林熊祥任委員兼總編纂,並於任內編成《台灣省通志稿》。 其任職省文獻委員會之際,乃號召同仁成立詩社,名為「心社」,「取自台灣文獻初祖東吟社序『以同心結同社』典故」(註❹),社友有李騰嶽、陶芸樓、曾今可、毛一波、廖漢臣、黃水沛、賴子清等二十餘人,社友並以「心」字為開頭自命別號,如林熊祥號心猿、副主任委員李騰嶽號心禪、委員陳世慶號心心、編纂毛一波號心印、編纂衛惠林號心照等,心社不設社長,月集一次,席以齒序,以詩鐘集會抒懷。 另外,林熊祥在書法造詣上亦頗富聲名,《台北市人物志》林熊祥傳有:「熊祥善書,借經趙于,上規逸少,兼得米董柔潤之長,為東都三百年來第一人。……而日人之求墨寶,更絡繹於門。」 林熊祥於書法上之鑽研,從其遺著《書學原論》中「王珣伯遠帖」一條,可見端倪:「清高宗得羲之、獻之、王珣真跡,號曰三希,因刻三希堂集帖。余於民國四年夏,在北平獲觀真本。」(註❺)民國四年,未滿二十歲的林熊祥即已博覽書法名跡,其中包含王珣伯遠帖,日後又遍覽公私庋藏,眼高加以天資,培成其書藝成就。 在國立故宮博物院的蘭千山館寄存法書中,著名〈黃庭堅發願文〉手卷裡,便有林熊祥三十八歲時在此鉅跡之後的長跋,跋文結字頗能窺見其「上規逸少,兼得米董柔潤」之韻致。 林熊祥在書畫收藏上雖不若其弟林熊光之專事,然其於史、詩、書之功亦足垂範後世,一如何志浩將軍所撰〈林熊祥先生墓誌銘〉曰:「文以載道,史以載事。德為人師,學為經師。厥修乃來,惟日不繼。禮以行之,信以成之……」(同註❶) 註解: ❶出自《本省聞人林熊祥先生喪禮紀實》,自印本,民國六十二年九月二十日,第十四、十五頁。 ❷出自顧力仁主編《台灣歷史人物小傳──明清暨日據時期》,國家圖書館,民國九十二年十二月初版,第二七二頁。 ❸出自何綿山著《閩台佛教論》,宗教文化出版社(北京),二○一○年十月第一版,第一一一頁。 ❹出自林文龍著《林熊祥父子與板橋林家史料特展圖錄》,國史館台灣文獻館,民國九十七年十月一日出版,第十五頁。 ❺出自林熊祥著《書學原論》,青文出版社,民國六十二年六月第一版,第三十三頁。 前一篇文章 【石齋夜話】資深文資人董盈穎 下一篇文章 【風尚力】Vera Wang 王薇薇 熱門新聞 01【何處不交朋友】可敬的朋友2025.05.0502【國學探究】 人相忘乎道術:《莊子》論「忘」的生命智慧2025.05.0603【寓言故事】天宮保健官到人間2025.05.0404聯合國衛塞節慶典 佛光山與會2025.05.0805【深頁凝視】《小書店大繪集》手繪匠心獨具的書空間2025.05.0406頻率對了就共鳴2025.05.0507【人間行者心】翁啟泰老菩薩 奉行一師一道2025.05.0408國家祈禱日 美國洛城跨宗教共祈和平2025.05.0509【特搜啟示】2025.05.0410長期運動協調身心 能增深層睡眠時間2025.05.06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光影紀事】 北門家政女學校之裁縫課 【時光隧道】 新芳春茶行:大稻埕飄茶香【走進大西南】 瀕臨失傳的東巴銅筆【行舟.運河──中國大運河博物館沉浸式舟楫文化展】 千年水上之路【古典時節】古來才女命多舛【大江南北】鐵灶山石刻與法藏寺 作者其他文章【研朱札記】台灣第一位藏書名家及厚菴遺事【研朱札記】禁書與文字之罪【研朱札記】辜鴻銘《尊王篇》外的一章【研朱札記】消失的客語朗讀會【研朱札記】 《臺灣文藝》創刊號的浮想【研朱札記】南菜園的初曉──尾崎秀真誕生150年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