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偕兒童醫院成立「小星星閱讀家族」,幫助早期語言能力發展較慢的孩子,強化語言能力。圖/馬偕醫院提供
【本報台北訊】二歲男童澄澄到馬偕兒童醫院打預防針,醫師發現他還不會喊爸爸、媽媽,語言發展比同齡孩子落後許多。醫師遂開「親子共讀」處方,讓爸媽帶澄澄讀繪本,建構主動說話的情境。半年後,澄澄不只會喊爸媽,也會跟醫師說「我想玩車子」,語言程度大幅提升。
馬偕兒童醫院兒童神經科主治醫師陳慧如表示,孩子通常一歲時會喊爸爸或媽媽等簡單稱謂,一歲半至少學會二十個單字,二歲則會說簡單片語。但澄澄二歲多了卻不會說話,若想喝水就指著水杯。
陳慧如說,許多家長跟孩子有默契,只要一個眼神一個小動作,就可以滿足孩子的需求,但這些舉動卻限縮讓孩子表達說話意願的動機。
國外研究,發現有接受親子共讀的孩子,二歲後的語言發展及社交溝通技巧,都比沒接受語言共讀的孩子來得好。陳慧如解釋,家長和孩子能一來一往互動,可開啟孩子主動表達的機會。
不過,坊間有許多語音童書,強調「有聲」能訓練孩子的語言發展能力。陳慧如提醒,語音媒體無法取代親子互動,這僅是單向讓孩子「聽」書,不一定同時學會「表達」語言。
親子共讀該什麼時候開始?陳慧如表示,「愈早愈好」,孩子一出生,家長就可以準備童書來念,讓寶寶認識「書」這項玩具。門診遇到語言發展遲緩的孩子,多半是家長陪伴太少,不然就是親子共讀遇到挫折,家長乾脆放棄不講。
陳慧如提醒,建議家長可讓孩子先接觸五成以上為圖畫的繪本,多利用圖畫來反問孩子「那是什麼?」,讓孩子多做回應,不是光念就好,對孩子的腦部刺激才更有幫助。
「讓孩子快樂學習,不要怕孩子把書亂翻或扯破」,陳慧如說,親子共讀最重要的是沒有壓力,不必刻意約束共讀地點,家裡各角落都是讀書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