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懷三國人物》鄧艾、姜維、鍾會

吳桃源 |2007.06.14
11795觀看次
字級


這三人在《三國演義》中出場的時間都很晚,算是三國晚期的悲劇英雄。

鄧艾和鍾會是司馬懿父子專權時代崛起的魏國名將,鄧艾足足比鍾會大了近三十歲,算是父執輩。但兩人入蜀後,鍾會對鄧艾所進行的一場無情的奪權鬥爭,使鄧艾頓時由滅蜀功臣淪為階下囚,實在令人可嘆。

而姜維在阿斗降魏後,歸順鍾會,兩人一拍即合,一個想恢復漢室,一個欲叛魏自立,結果政變未成,同遭屠戮,下場雖一樣,評價卻兩極。

鄧艾從小家貧,放牛為業,有一次晉見司馬懿,懿驚異於他自修的學識,立刻延攬為自己的人馬。不過鄧艾開始嶄露頭角卻是在司馬懿死後,他幾次率軍擊敗姜維,並抵禦東吳的入侵,被司馬昭封為鎮西將軍。

魏景元四年(西元二六三年)秋天,是鄧艾一生最具關鍵性的一刻。他與鍾會分兵入蜀,鍾會走斜谷、駱谷,取漢中;鄧艾走甘松、沓中,牽制姜維。

鍾會攻克漢中後,姜維、廖化堅守劍閣,魏軍屢攻不克,糧草又盡。鄧艾遂提議由陰平抄小路,翻山越嶺,取涪城(四川綿陽),直搗成都。付諸行動後,鄧艾部隊歷盡千辛萬苦,快速逼近離成都僅八十里的雒城,此時姜維已回救無望。同年冬十一月,劉禪降鄧艾,蜀漢亡。

巴蜀平定後,鄧艾被封為太尉(全國最高的軍事長官,居三公之首)。鍾會見其以安撫政策治蜀,大獲蜀民之心,遂密告司馬昭,誣鄧艾收攬人心。第二年初父子隨即押上囚車,遣送洛陽。

可憐一代名將,剛立下汗馬功勞,正準備進行殲滅東吳的計畫,卻意外死於自己人之手(鄧艾之死,先始於鍾會誣陷,後有舊屬挾怨報復,終被刺殺於途中)。

鍾會為有名的書法家鍾繇之子,因出身世家,才華出眾,從小即受矚目。在司馬師、司馬昭掌權時屢次建功(平定毋丘儉之亂、建議司馬昭抗魏王命、討伐諸葛誕之變),很快成為司馬昭的核心謀士。在滅蜀大計中,力主時機成熟者亦是他,可惜拔得頭籌者卻是鄧艾。

當鄧艾取成都時,姜維知劉禪已降,只好在涪縣先降了鍾會。鍾會得姜維大喜,知其有幹才,厚待之。姜維亦看出鍾會的心計:密告鄧艾造反,接收鄧艾軍權,假太后遺詔,行叛變之實。

鍾會於景元五年(西元二六四年)正月十五日叛變,在一場混亂中,不僅未獲眾將支持,而且據聞司馬昭已親率大軍討伐。

結果一個發動僅三天的政變,就因協調不成各懷鬼胎而告終。雖然姜維從頭到尾都與鍾會一同奮戰,但終究寡不敵眾,兩人皆遭斬殺。

羅貫中抓住這樣一個慘烈的情節,從一○七回寫到一一六回,算是諸葛亮死後(一○四回)極為精采的一個段落。

看姜維與鍾會之死,後人之所以有兩極化的評價,主要原因有二:

一、姜維從二十七歲歸順蜀漢,在繼承與完成諸葛亮北伐遺志上最徹底。因而很多人看羅貫中寫到姜維詐降,都覺得蜀漢復興有望。直到姜維死於政變,這希望才徹底破滅。

因此姜維之死,不僅讓人特別懷念諸葛亮,也再度看到一個「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典範。

二、從鍾會誣陷鄧艾成功,可以得知司馬昭的猜忌領導││讓屬下互相牽制與火拼。如果司馬昭信任鄧艾,即使鍾會密告,亦有其他管道可供調查,不必如此迅速地讓鄧艾坐上囚車。而鍾會長期為司馬昭心腹,深知此一手法的殺傷力很可能反彈到自己,乾脆一不做二不休地與姜維合作,先背叛司馬昭。

看後來鄧艾在晉泰始十年(二七四年)被平反,可知鍾會以其人之道反制其人的手法,不僅毀了自己的一生,也毀了一員魏國大將。如此的人格誰還能茍同?

現代人看「鄧艾死得冤、姜維死得好、鍾會死得難看」,大約可知,悲劇英雄的典範不出這三類。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