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陳瑞娟台北報導】根據衛生署國人膳食中眾金屬鎘總暴露量高於其他重金屬,在許多國家,幾乎已經看不到鎘污染,但台灣卻仍危機四伏,為解決此一問題,衛生署計畫下修我國食米中含鎘上限標準,由現行的零點五ppm下修為零點四ppm。
鎘對身體的傷害就是著名的「痛痛病」(Itai-Itai disease),被鎘汙染的農作物,吃進人體後,鎘不易排出體內,會沉積在肝、腎,引起貧血及肝功能異常,甚至造成腎小管功能受損,長期可能造成鈣質流失,引發軟骨症、自發性骨折及全身各部位都出現神經痛、骨痛毛病,也就是「痛痛病」。
「痛痛病」最早發生於日本,一名婦女因飲用上游工廠排放含有鎘的水而發生痛痛病,現今日本幾乎已經看不到痛痛病,但台灣的環境,卻仍無法令民眾安心,根據衛生署近年辦理國人總膳食調查計畫,發現國人膳食中重金屬鎘總暴露量較其他重金屬高。
衛生署積極蒐集歷年來食米抽驗重金屬含量結果,進行飲食安全性風險評估,已經與農業委員會,及環境保護署進行署會間協調,取得共識,參照聯合國糧農組織二○○六年所訂規定,計畫將我國食米中含鎘上限標準,由現行之零點五ppm下修為零點四ppm,希望降低國人從食米可能攝取的鎘總量,衛生署也將陸續評估其他食品之鎘限量標準。
衛生署所提修正草案,已經提送衛生署食品衛生安全諮議委員會審查,目前正徵詢各界意見,若無異議,應於短期內可以修正通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