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戲院的回憶】流金歲月

文/吳芳枝 |2018.07.31
2085觀看次
字級

文/吳芳枝

小學四年級開始迷上電影,那時住在彰化溪湖鎮,鎮上有兩家戲院,離我家比較近的是溪湖戲院。放學後,書包一丟,五分鐘就可衝到戲院側門,搶著看最後十分鐘免費的「戲尾」,無論悲劇、喜劇,即使只看到結局,也能過過乾癮。

那個年代,市井小民生活淳樸、單調,家裡連收音機也沒有,只能偶爾看場電影消遣。小鎮的戲院,雖然以播映電影為主,但是為了票房,還會不定期安排其他如歌仔戲、布袋戲、話劇、雜耍特技等傳統表演藝術。

早期戲院設備簡陋,舞台前面是白色的布幕,兩旁垂掛厚重不透光的黑布簾;沒有舒適的座椅,只有長板凳分列排放;也無空調設備,夏天如蒸籠般熱得揮汗如雨,大家還是看得如痴如醉。

受日本教育的阿公和阿伯聽不懂國語,因此放的片子多以台語片或日片為主。新片上檔時,經常有電影明星隨片登台,在小鎮造成轟動,萬人空巷,只為爭睹明星的廬山真面目,有的店家還會放鞭炮呢!豔光四射的大明星,有時坐三輪車,有時站在吉普車上繞街,我也會擠在萬頭攢動的人群裡看熱鬧,跟著歡呼吶喊,或是在戲院門口排隊要簽名。

當時,戲院門口高掛著手繪的大型電影看板,每部電影都是場場爆滿,幾個星期才會下檔,是娛樂業的全盛時期。遇到歌仔戲來鎮上演出,阿嬤手上的金戒指、金手鐲就當成見面禮了,當年熱情的粉絲就是如此大方。

五光十色的舞台上,演員服飾亮麗,演技精湛,無論身段、唱腔,一舉手一投足,都讓觀眾著迷;丑角一出場,更是逗得滿場笑聲不斷,說學逗唱的功力,堪稱一絕。所謂「台上一分鐘,台下十年功」,底子深厚的演員,總能緊緊抓住觀眾目光,贏得滿堂采。

偶爾穿插的布袋戲演出,是阿公、阿伯的最愛,史豔文和藏鏡人打得如火如荼,「吐劍光」的聲光效果驚人;怪老子、二齒鮮明逗趣的角色,更是大家的最愛,伯公還笑到假牙掉出來。在那個沒有電視的時代,生動有趣的布袋戲,就是庶民娛樂生活的重心。

離開溪湖鎮後,才聽說年少時常流連的溪湖戲院,老闆娘的三個孩子都是大明星,就是楊小萍、楊雅卉和楊慶煌,若非當年有眼不識泰山,當可親眼見證楊小萍光芒萬丈的年代,真是可惜。

民國六十年代,抗戰愛國電影風行,學校常舉行校外教學,走幾公里的路到員林新生戲院觀賞電影,印象深刻的有《八百壯士》、《英烈千秋》、《梅花》、《黃埔軍魂》等。戒嚴時期,電影放映前要唱國歌,民眾會自動起立肅靜,激勵人心的畫面配合國歌歌詞,將愛國教育融入日常生活中。如今,這些場景都已成為歷史了。

後來,看電影的管道愈來愈多,曾經繁華一時的老戲院受到衝擊,紛紛吹起熄燈號,也有的轉型重生。家鄉的老戲院承載著三、四、五年級生的成長歷程,見證了電影的興衰,在時光的流轉中,淡淡的回憶仍一幕幕縈繞在心頭。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