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市立動物園長頸鹿、斑馬一「家」親!圖/台北市立動物園
查普曼斑馬家族偶爾會因為爭奪地盤和交配權,不時擦槍走火,引發一場場的小騷動
圖/台北市立動物園
文/蘇林
非洲最近即將進入動物大遷徙的季節。在非洲莽原上,一般說來,長頸鹿和斑馬分屬各自族群,且一向都是團體生活。但最近在台北市立動物園非洲動物區長頸鹿的家,卻出現有了一對新房客──查普曼斑馬母女。
這對查普曼斑馬母女可不是迷路誤闖到別人家裡喔,而是因為斑馬寶寶「玲瓏」在去年七月出生後,保育員發現牠走動時會一跛一跛的,趕緊通知獸醫師來為牠看診,結果發現新生寶寶的左後腳肌腱發育不完全,需要適度的靜養讓組識自然生長。在完全修復之前,過度的走動或奔跑,都可能會延長患部的復原時間。
雖然醫生認為斑馬寶寶需要充分靜養,讓患部慢慢復原,但還是需要自然走動,不宜一直待在室內,於是保育員們便貼心地幫這對斑馬母女安排到隔壁的「朋友」家住一段時間,讓肌腱可以慢慢長好。
可能有人會問:斑馬寶寶和媽媽為什麼不能在自己的家族裡復健呢?答案說出來有點令人啼笑皆非。原來查普曼斑馬個性熱情、生性好奇,當群體中出現新的個體時,叔叔、伯伯、阿姨和哥哥、姊姊們都會一湧而上,想要仔細地嗅聞小寶寶,可想而知,寶寶被擠來擠去、推來推去,聞來舔去,根本無法安靜休養。
再者,查普曼斑馬比較毛躁,只要想想動畫片《馬達加斯加》中的斑馬,聒躁又神經質,稍微有個風吹草動就騷動不安,大約就可想像:一群斑馬中一些雄性成年個體為了爭奪地盤和交配權,不時擦槍走火,引發一場場小騷動的畫面,所以經過審慎評估,醫生決定為斑馬寶寶和媽媽找一處遠離家族喧囂、適合復健的場域。
經過逐一檢視評估,保育員最後挑了僅一牆之隔的長頸鹿家族,作為玲瓏和媽媽華玲的「新房東」。原因是華玲母女倆住慣了的室內欄舍,剛好有通道可以直接前往長頸鹿戶外活動場,而此戶外活動場面積較大,個體密度較低,如此一來便能大幅降低重新適應環境的緊迫。
再者,長頸鹿和斑馬這兩個物種對空間的利用模式不盡相同,長頸鹿偏好懸掛在高處網籠裡的樹葉,斑馬則多半利用低處的草架採食牧草,平日各取所需、互留空間,自然也就相安無事,因而成為斑寶寶最佳的復健場地。
話雖如此,但兩種動物都生性敏感排他,所以動物園還是得想辦法費心讓雙方磨合。所幸經過數周的磨合後,現在斑馬母女已經能夠和長頸鹿家族和平相處了。而動物園也希望在狀況穩定後,在安全的前提下,嘗試讓斑馬媽媽帶著新生寶寶逐步融入家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