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故】「紅塵」本是中國的傳統辭彙之一,原形容飛揚的塵埃,因在日光照耀下成紅色,故名;後引申為繁華的生活景象。西漢班固〈西都賦〉,有「闐城溢郭,旁流百廛,紅塵四合,煙雲四起」,形容長安車馬喧囂、熱鬧非凡。
佛教傳入中國以後,以「紅塵」用來表示「人世間」(與涅盤彼岸「出世間」相對)、「塵世」(與佛國「淨土」相對),指現實世間。佛菩薩及修道人以「般若」智慧,觀照世間一切本質皆為「緣起性空」,即為「看破紅塵」。後為世人引用,指看穿世情,出家修行。
「看破紅塵」是要吾人能徹見虛幻不實的現象界,才能遠離煩惱塵垢;而非厭棄世間,存有任何悲觀消極的想法,曲解了佛法原意的解釋。
【意義】眾生以六識緣六境而遍污六根,能昏昧真性,故稱為「塵」。六塵指色塵、聲塵、香塵、味塵、觸塵、法塵等六境。又作外塵、六賊。此六塵猶如盜賊,能劫奪一切之善法,故稱六賊。作為一條成語,「看破紅塵」用來形容看透世情,對一切持超然態度。
【出處】漢·班固《西都賦》、《鏡花緣》、《佛光大辭典》p1298 。{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