屏東鹽南村長楊文峰(圖)也是蕉農,他表示香蕉進入產季尾期加上南部大雨,品質較差以內銷為主,預計兩個月後就可以供應符合標準的香蕉出口。圖/劉學聖
屏東鹽南村長楊文峰也是蕉農,他表示香蕉進入產季尾期加上南部大雨,品質較差以內銷為主,預計兩個月後就可以供應符合標準的香蕉出口。圖/劉學聖
【本報綜合報導】今年六月香蕉價格低迷時,農委會為了救蕉,不斷在公開記者會喊出「國家隊」台灣國際農業開發公司(台發會),將外銷一百二十公噸香蕉到中東。但根據最六月出口貿易統計資料顯示,我國出口中東的香蕉才二個貨櫃(二十三公噸),七月初也僅銷出一貨櫃就沒下文了。
外觀與熟度
均須達標
「宣稱台農發要賣一百二十公噸香蕉,是說陸續會出貨,並非當月就要達標,後來因為找不到相對應的外銷品質香蕉,才沒再出貨,後續仍會盡力協助。」農委會國際處副處長林家榮表示,台農發是純民營公司,雖然是農委會輔導成立,但是公司要出口什麼,不會特別向農委會報告,除非公司願意公布出口量的相關資料,農委會是無法逼迫公布。
甫從中東杜拜回國的台農發發言人張皓鈞指出,六月分確實出了二個貨櫃、二十三公噸香蕉,但七月也只出了一貨櫃就沒再出貨了。當初與客戶簽約賣出一百二十公噸台灣香蕉,後來卻沒繼續出貨,主因七月初,南部連續下大雨,加上高溫,香蕉長得很快,加上部分蕉園受損嚴重,已經沒有可以達到外銷品質的香蕉可出貨。
屏東南州鄉果樹產銷班長余致榮出身「香蕉家族」,香蕉內、外銷都有做,合作農民約兩百人,台農發南下也是找他合作。余致榮說,台農發鎖定非香蕉生產國的日本及中東為外銷市場,杜拜雖願意進口,但船運長達二十二天,農民提供的香蕉不只要外觀漂亮,熟度也要算得剛剛好,才符合外銷需求。七月後受豪雨影響「確實不好做」,目前的量還不夠裝櫃外銷。
「台灣的農業生產就是這樣,島內香蕉多到滿出來,卻沒有足夠外銷規格的香蕉。」張皓鈞這次去杜拜,就是跟客戶溝通此事,七、八月台灣存在颱風的威脅風險,盼客戶能理解,等到秋天氣候相對穩定時再出貨,希望十月前可把香蕉出完。
外銷失利
蕉農:不意外
台農發公司外銷香蕉失利,高雄旗山、美濃蕉農認為不意外。對於台農發將出貨不順歸咎下大雨,高雄旗山果樹產銷班長張宏士不以為然,因為香蕉怕風不怕雨,指豪雨造成無蕉可出不具說服力,「台農發能力無法服眾,別再找藉口騙人」。
「請讓懂外銷的人來開拓外銷市場。」以友善農法栽種香蕉的「台青蕉樂團」主唱「老王」說,農委會懂農產、不懂外銷。台農發號稱國家代表隊,其實也是講求營利的公司,公共性不足。經濟部國貿單位應站出來,協助農產外銷,不要躲在農委會後面。
逢甲大學國際貿易學系教授楊明憲認為,外銷市場的報價、通路都很混亂,台農發的定位應是建立從產地到國外的供應鏈和銷售模式,成為國內相關產業鏈示範,不能期望台農發消化所有生產過剩農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