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自在】解讀「生、老、病、死」的自然機制與奧祕(三十一)

文/慧開法師 |2018.07.22
1485觀看次
字級

文/慧開法師(佛光山副住持、南華大學專任教授)

兒孫自有兒孫福,莫為兒孫做馬牛!(續)

上周我談到「兒孫自有兒孫福,莫為兒孫做馬牛」這一句古諺,這周再作一些補充。就世間法而言,為人父母者,既然生育了兒女,當然有責任與義務將兒女養育、教育好,讓他們長大成人,幼有所長,壯有所用。但是當自己的兒女已經長大成人了,甚至都已經成家立業、也生兒育女了,再回頭看自己,不知不覺已經年華老了,說實在的,到了這個階段,對兒女的責任和義務都已經了結了,應該要放下了。如果到了這個階段,卻還過度執著而放不下,對自己、對兒女都是一種負擔,如果能夠放下,對自己、對兒女都是一種成長與解脫。

客觀而論,為人父母者,對於兒孫的親情與關懷是可以跨越時空而無限的,但是所應負擔的責任與義務則是有限的,父母不可能呵護、照顧兒女一輩子,那樣子讓兒女變成「媽寶」,反而會限制與阻礙了兒女能夠真正成長與成熟的空間,也侷限了為人父母者自己能夠繼續成長的空間。

從佛理上說,我們內在佛性的生命是不生不滅、無窮無盡的,就事相上說,我們在世間一期生命的整個周期當中,會經歷不同的成長時期與階段,從出生、嬰兒、幼兒、兒童、青少年、青年、壯年、老年、耄耋之年乃至死亡,在不同的生命時期與階段,會有不同的生命功課與任務要完成。當我們完成了某一時期的階段性任務之後,就要放下,然後開始關注及經營下一階段的的生命功課。當所有的世俗任務都已經完成,也就是世俗層次的「所作皆辦」,就要放下一切俗務與牽掛,一心一意念佛發願,求生佛國淨土,或者乘願再來。

從「轉大人」到「轉老人」

我常說,人生有二個「黃金時期」,「第一個黃金時期」是從青春期到大學或碩士畢業之前,大約是從十一、二歲到二十、二十五歲,相當於台灣俗諺所云「轉大人」的學生時期,這是人生當中成長與學習的階段,身分大都是「學生」,因此會得到家庭與社會比較多的照顧、呵護與期待,即使犯錯了,也會得到比較多的包容與寬恕,所以說是「黃金時期」。

等到從學校畢業之後,進入社會工作職場,就不能再像當學生一樣,而是必須如孔子所講的要「三十而立」了,要學習負責、承擔、獨當一面,不但要能夠自力更生,還要能夠關懷他人,服務社會。這時候才能真正體會到生命充滿挑戰、磨練與考驗,但也因此才能讓一個人真正成長與成熟。

然後,在不知不覺當中,轉眼間一晃,三十年、四十年就這樣過去了,在這人生的旅程當中,有一些人會因為種種不同的個別因緣而無預警地提前下車,告別人生舞台。不過大多數人會步入人生的「第二個黃金時期」,走完一期生命的全程,至於最後能否瀟灑地謝幕,畫下圓滿的句點,就要看他有沒有充分運用他的人生第二個黃金時期,好好地規畫及準備來生的方向與去處。

很可惜的是,絕大多數人在年輕的時候,極少思考生命的終極意義,更少思考生命的未來歸宿與出路。不少人一旦屆齡退休之後,生命的意義感突然失落了,不是迷失了生命的方向,就是喪失了生命的鬥志。很多人到了人生這個階段,不知道未來何去何從,就覺得自己成為「等吃飯、等睡覺、等死」的「三等公民」,而不知道其實他很幸運地邁入人生的「第二個黃金時期」。

我講的人生「第二個黃金時期」,就是在屆齡退休之後,通常是在五十五至六十五歲之間,相當於一期生命的「更年期」,我也將這個階段稱為「轉老人」時期,這是人生後期開始回顧往昔與展望未來生命的階段,身分是「銀髮族退休人士」。一個人在退休之前的人生狀態與處境,就如武俠小說作家古龍的名言一般:「人在江湖,身不由己」。等到退休之後,無官一身輕,可以退隱江湖,不問世事,不必仰人鼻息,不必看人臉色,可以作自己喜歡作的事情,所以我說這是人生的「第二個黃金時期」。

(待續)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