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故】《長阿含經》卷十九記載:有一天鏡面王命人牽來一隻象,然後讓幾位瞎子來了解象的樣子。瞎子們摸了一會兒後,鏡面王請他們說說象的樣子。摸到象腿的瞎子說:「大象就像一根柱子。」「不對,不對。」摸到象尾巴的瞎子駁斥自己的同伴,「大象很像一條繩子。」摸到象肚子的瞎子著急地說:「你們全說錯了,大象簡直和一只大甕一模一樣。」第四個瞎子哈哈大笑:「你們爭什麼,大象分明像簸箕!」原來,他摸到的是一只象耳朵。
就這樣,他們各以為是,爭執不下,並對鏡面王說:「大王,別聽他們的,大象確實是我說的那個樣子!」鏡面王不由得仰天大笑起來,並作偈誦:「諸盲人群集,於此競諍頌;象身本一體,異相生是非。」
經典中以此比喻諸外道、異學等,不知苦諦、集諦、滅諦、道諦,各立門戶,而彼此爭論是非,猶如群盲之摸象,自然無從通達實相;若能如實了知四聖諦,則能相共和合。
【意義】「盲人摸象」原比喻外道、異學之徒、一切無明眾生,不知一切法的實義,而相互是非;亦用以比喻修學佛道者拘泥於佛經或祖論等文字言句之一端,而不知佛法之全面;後用來形容僅知部分不知全體,對事物未做全面了解而各執己見。
此譬喻自來聞名於世,用以為書目者頗多,如明代袾宏之《楞嚴經摸象記》、日僧圓智之《當麻曼陀羅捫象》等。
【出處】《六度集經》卷八、《大般涅槃經集解》卷六十二、《佛光大辭典》p5815。{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