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寒之於衣,不待輕煖;饑之於食,不待甘旨;饑寒至身,不顧廉恥。人情,一日不再食則饑,終歲不製衣則寒。夫腹饑不得食,膚寒不得衣,雖慈母不能保其子,君安能以有其民哉!
--西漢‧晁錯〈論貴粟疏〉
◆讀懂名句:
人在寒冷的時候,是不會先講究衣服是否又輕又暖和的;人在饑餓的時候,也不會等到有美味可口的食物才吃,因為饑寒交迫之時,是顧不上什麼廉恥的。人之常情是,一天裡不吃兩餐飯就會感覺到餓,一整年都不添製衣服的話就會寒冷。肚子餓時沒飯吃,天氣冷時沒衣服穿,即使是慈愛的母親也保不住她的孩子,君主又怎麼能保有他的百姓呢!
◆名句故事
晁錯在景帝時非常顯貴,由於他所提出的觀點及看法都有獨到之處,因此深受皇帝的寵愛,甚至超過了九卿。晁錯被提升為御史大夫後,看到諸侯國勢力的強大對中央統治造成嚴重的威脅,於是在思考良久之後,明知自己的想法有可能引起人們的非議,仍擇善固執地擬章上奏;請求皇上相應地削減那些諸侯的封地,並且收回各諸侯國邊境的郡城。
晁錯的奏章送呈後,皇上立即命令公卿、列侯和皇族一起討論這個議題,雖然許多人都對晁錯所修改的法令有意見,但礙於皇帝,在場沒有一個人敢非難晁錯的建議,只有竇嬰努力地與他爭辯,並因此與晁錯產生了磨擦。
晁錯的父親聽到了這個消息,立即從家鄉潁川趕來,對晁錯說:「皇上剛剛即位,你也才剛執掌政權,你提出要削弱諸侯的力量,就等於是要疏遠人家的骨肉,也難怪所有人都議論紛紛,並且私底下怨恨你。究竟為什麼你一定要這樣做呢?」晁錯回答:「事情本來就應該這樣,不這樣的話,天子就不會受到應有的尊崇,國家也就不會得到安寧。」
晁錯的父親又說:「照這樣下去,劉家的天下是安寧了,而我們晁家卻危險了,我要離開你回去了。」說完這些話,晁錯的父親很快就回到家鄉,不久果真服毒藥而死,並在死前說:「我不忍心看到禍患連累自己。」
果然,晁錯的父親死後十幾天,以吳王劉濞為首的七個諸侯便開始反叛,並以「誅殺晁錯以清君側」為名發動內亂。於是先前和晁錯積怨已久的竇嬰、袁盎便乘機向景帝進言,將諸侯反叛的罪過全都推到了晁錯身上。
皇上為了平息叛亂,竟不辨是非,真的下了命令,將晁錯腰斬於東市,完全應驗了當初晁父的擔憂。
◆新說名句:
「夫寒之於衣,不待輕煖;饑之於食,不待甘旨;饑寒至身,不顧廉恥」這句話,正好說明了人們的最低需求不過是維繫生命,如果命都沒了,一般人是顧不到其他的。於是,它的源頭又回到了「倉廩實然後知禮節」這個命題。
人們要生存的最基本條件是要吃飽、穿暖。只有解決溫飽之後,人們才會去考慮更多的內容。「食必求飽,然後求美;衣必常暖,然後求麗」。不僅僅是我們的古人有這樣的認識,其他國家的人們也同樣明白這個道理。比如英語中有一個「Beggars can't be choosers.」(饑不擇食)的諺語,字面上的意思則是「乞丐永遠無法成為有選擇權力的人」。貧窮便能讓人喪失掉一切的選擇權力,而社會又怎能期望這樣的人乖乖坐在家中獨自體會饑餓之感呢?
南亞海嘯之後,我們看到有些災區的人民,在饑寒多日之後,一看到有救濟物資來到,竟然有人動手搶劫,甚至於傷害同胞,對於這些災民,也實在不能要求麼高道德標準,他們只有一個需求,那就是:活下去!人們只有活下去之後,才能進一步要求活得好。這也就是各個國家都提出一個「最低生活保障」的緣由吧!
「饑寒至身,不顧廉恥」,而「治國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則易治也。」這一點,是古代政治家對其君主提出的建議,也是我們現在的領導人應該參考的最基本準則。(商周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