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民年金開辦,預估每年需要二、三百億元,錢從那裡來?前政務委員林萬億曾說,預計開辦第十三、十四年,即可減輕財政負擔。
財政部長何志欽也指出,開辦前二年財源充足,若財政有虧損,將調高營業稅率百分之一挹注。但政府的說法,被質疑是回歸到全民埋單。
據主計處推估,提高營業稅率百分之一,只會在開辦第一年,一次提升百分之零點四四,以後即可持平;對經濟成長率影響甚微,只稍減百分之零點零一,而就企業的負擔來說,隨著老年人口給付的增加,可增加部分消費,應可抵銷物價上漲的負面效果。不過,官員強調,台灣國庫稅收每年平均約可增加一千多億元,因此開辦年金,是否需調高營業稅,仍需視當時財政狀況而定。
兩大年金合併 財源是問題
立委王榮璋、黃淑英認為,行政院版的國民年金草案給付條件不如勞保年金化方案,可能最後大家都會選擇勞保。
王榮璋比較兩種年金方案,國民年金每月保費六百二十二元,勞保每月要多繳五十二元保費,但六十歲就可請領老年給付,國民年金卻要六十五歲才可領;在身障給付條件方面,國民年金限制無工作能力才可領取,且無職災給付、醫療補助。
王榮璋認為,國民年金應擴大至全民,直接從勞保擴大,分階段整合其他社會保險,並以保證年金取代津貼,若領取保證年金後,仍不足維持最低生活費用者,應給予社會救助。
王榮璋主張擴大勞保加保對象、整併農保,配套設計國民年金制度,將現有未加入社會保險的三百五十三萬國民,包括農保對象納入勞保體系,並整合相關津貼預算,以擴大保證年金的財源基礎,財源則完全由公益彩券盈餘和公務預算支應,包括整合現有津貼採取「稅金制」精神。
對於國民年金與勞保年金合併處理,勞團認為不該犧牲勞工福利。勞團指出,國民年金被界定為弱勢保險,不論怎麼做財務規畫,一定會有債務問題,勞保本身負擔沉重,兩者一旦掛勾處理,國民年金的敬老、身心障礙者,甚至孤兒(國民黨版)等福利津貼,恐怕都要勞保基金支付,勞保財務背不動,可能會垮台。
內政部長李逸洋也說,兩者若併案處理,勞保也只能擴大七十幾萬人,與目前沒有納入任何社會保險的三百五十三萬人差距很大,所以政府才另外推動國民年金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