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終關懷 梅勝傑 |2018.06.17 語音朗讀 1749觀看次 字級 大 中 小 永嚴法師。圖/梅勝傑 陳瑞珍居士。圖/梅勝傑 紀淑靜居士。圖/梅勝傑 黃瓊霞居士。圖/梅勝傑 文/人間社記者梅勝傑 佛光山福慧家園共修會六月十日在藏經樓法寶堂舉行,邀請佛光山屏東講堂住持永嚴法師主持,國際佛光會中華總會理事陳瑞珍、南區協會區務委員黃瓊霞、及義大醫院副院長紀淑靜三人與談,探討重要的生命教育課題「臨終關懷」。 生從何來?死往何處去?永嚴法師以提問引導大家思考,學習清清楚楚的來(生),明明白白的去(死)。一般人都說「生老病死」,星雲大師卻說「老病死生」,就是告訴大家,「死」不是悲哀的結束,而是另一段生命的開始。 老病及臨終的照顧,在佛陀時代就有這樣的機構,稱為安樂堂、喜樂堂,現代佛門稱如意寮,在一般醫院則稱為安寧病房。永嚴法師邀請三位與談人分享實際參與臨終關懷、如何照顧臨終者的心情及經驗。 陳瑞珍也是屏東助念團團長,對臨終提出的建議是預立遺囑,清楚交代家屬,如何處理後事、及注意事項,例如:勿在身邊哭泣、吵鬧、殺生,需要邀請法師誦經、佛光會員的結緣助念等,最好能訴諸文字,才能如願走得有尊嚴,不造成家屬的困擾。 紀淑靜表示,人要活得自在,才能死得安詳。勸導大家對金錢、財產要說清楚,勿禍害下一代。更分享了她經歷父母及大哥的往生照顧,與二姐一起協助大哥簽署大體捐贈同意書,供醫學生實習,完成大哥遺愛人間的慈悲願,以有限的生命,造福往後許多病人,令全場感動。副院長說,因親身經歷才知道,最放不下的是親人,當時的每一個決定真的很不容易。 紀淑靜說,在醫院照顧無數人的經驗,體會每一個人都是一本書,他們以生命教導自己思維,豐富了她的人生。她願將這些寶貴的經驗,隨時接受有需要者的諮詢。建議大家讓臨終者擁有充分的自主權,可以結合宗教信仰,跨越生死的恐懼。並再三提醒大眾,面對臨終,親人的陪伴是最重要的事。 經歷過金門八二三砲戰的黃瓊霞說,剛參與助念時,仍然很怕「死」這件事,但經常見到法師對臨終者近身的撫慰、開示,打開他們的心結、讓他們放下罣礙,安詳離開,便慢慢不再對死亡感到恐怖。 黃瓊霞分享星雲大師的文章〈歸宿〉,說明鳥要歸巢、人要回家、男人要娶、女人要嫁,但這些都是暫時的,終非究竟;不如志在佛國,才是究竟安樂的歸宿。 永嚴法師補充,不論發願往生西方極樂淨土、東方琉璃世界、或兜率內院,重要的是把握因緣,追隨大師,在服務修行中找到自己生命的歸源。 最後紀淑靜送給大家「四道人生」:向家人「道歉、道愛、道謝、道別」。永嚴法師總結,人生不在於生命的長短,而是問自己:「要留什麼樣的功德和歷史在世間?」永遠從關懷出發,希望大家時時刻刻都能關懷家人、眾生,尤其要關懷病苦者。 前一篇文章 福慧心得 李淑芳推展會務 有願必成 下一篇文章 共修看板 熱門新聞 01【視覺DJ】湧泉洗衣池2025.04.2702【詩】海天合抱的課題2025.04.2903傳證長老圓寂 弘法度眾利群生2025.04.3004全台桐花盛宴 追逐五月雪2025.04.2805【遊藝筆記】又見春光到楝花2025.04.2906【紀實攝影】花開花落 把握善美因緣2025.04.2707【閃文集】獨立與愛情的象徵2025.04.2908北海道場首屆三皈五戒 佛子滿法喜2025.04.2809清德寺熱心公益 南投縣府感謝佛光山 2025.04.2810社論--國民黨該反省2025.04.27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紅塵禪煙】悟心見道【人間行者心】佛法的無菜單料理心保和尚講說法要 鼓勵直下承擔 發願成就【人間燈】生命的領悟 【人間佛教行者】許珍蓉 榮獲「2025年女性成就獎」【佛光山口述歷史系列】創新弘法 打開佛教界大門 作者其他文章妙筆禪心 書法字中有畫傳家之寶自然‧禪心‧生命 釋慧昭、莊美昭捕捉瞬間禪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