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一九一九食物銀行四月中與全家超商合作,募集四千組粽子禮盒讓貧苦人過節,但一個月下來只募到三千多組,最後由食物銀行自掏腰包補齊數量。食物銀行社會服務處主任張謙方表示,這是食物銀行首次碰到,應與大環境景氣不佳有關。
除了大型食物銀行之外,台北市民間團體也自主開辦食物銀行,讓在地低收入戶與街友每月可用點數換物資,北市目前最具規模的食物銀行有中正區忠勤里里長方荷生籌辦的南機場幸福食物銀行、文山區籌辦的忠信食物銀行;不過兩大食物銀行都異口同聲喊「物資不夠」,尤其是碰上募資小月,往往供不應求。
以幸福食物銀行為例,去年共募集了八千九百零九公斤物資、食物,一、二月都有破千斤的物資捐贈;但到四至八月僅剩六百二十公斤。
忠勤里里長方荷生指出,三到六月既不是年節、也沒有大型拜拜,民眾少買大量物資,一直要到農曆七月普度才會好轉。
南機場幸福食物銀行負責人程俊威也說,農曆七月是食物銀行的「大月」,許多民眾會購買大量的物資祭拜,並捐到食物銀行,分量多到需要請義工來幫忙。
「不努力都是小月。」張謙方笑說雖然碰到募資、募物困難,但仍須想辦法推廣,因此改從「惜食」出發,向民眾、企業募集即期食品,提供給弱勢學童陪讀班的晚餐、老人共餐的營養餐等,一年約消化十九公噸食物。
張謙方認為,在現今大環境狀況不好情形下,發展即期品來幫助弱勢家庭,也能為食物銀行找到新出路,未來若能成功打造一個模組,即使碰到募資、募物小月也不再擔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