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社會急速變遷,價值觀更跟著劇變。其中最為大家所關心的是人口劇變。台灣的人口出生率已居全球最低,每一位育齡婦女,平均只是一個子女;使戶量變小,平均一戶不到三人。更因戶量太小,家庭原本功能無法實現,讓過去那種家庭成員間的互助功能喪失。另一方面人的平均壽命延長,更使人口老化的速度加快,目前人口老化的速度,在全球居於首位。
年輕人口愈來愈少,不但各級學校入學學生人數少,致使各級學校廢校、關閉、合併、減班,苟延殘喘,等待關門的命運。而年輕人晚婚,抱獨身主義的比例日增,因為不婚,所以子女的出生率難以提高,只能眼睜睜看著人口日漸減少。而離婚率卻反向而行,不僅年輕人、中年人的離婚率居高不下;老年人的離婚率亦不斷提高,五十歲以上者,即高齡離婚的比例亦年年上升。
社會劇變,適應新社會的新倫理尚未建立,而舊倫理卻已淪亡。舉目所見,政治上只見黨派間陰謀鬥狠,官員以權謀私。經濟上不擇手段,巧取豪奪。社會上驕奢淫逸,荒唐頹廢。晚近的社會所見,掌權控勢者的表現,俱是鮮廉寡恥,粗暴幼稚;正是社會崩解,道德淪亡的反應。
有人指這種現像是所謂轉型期的陣痛,其實轉型應是向大家共同期盼的進步的方向走;真正的原因還是由於領袖人物的素質,也就是在社會上身居高位的人物,缺少與其身分相稱的教養,未能具有良好的品格所致。道德與倫理價值觀的式微,是二十一世紀必須面對的首要挑戰,需要我們全體人民共同關心,從每一層面著手,重視品格;將自己先塑造成一個具有完善品格的公民,建立講求倫理道德的友愛社會。
當今世界各國都在聯合國教育科學文化組織的鼓勵下,積極推動以道德教育、公民教育、人格成長三大領域為主要內容的教育改革。從這三項教育改革的內容看,台灣可以說全未觸及。我們看到的是放寬入學水準,降低學習標準,簡化課程內容,保證獲得證書。以意識型態重訂一切教育標準。
本世紀初美國教育界曾邀集企業、心理、社會、科技、教育專家,集思廣益,歸納出二十一世紀所需人才應有的能力,主要包括三大類,一是以科技、語文為主的學業能力;二是以身體力行實踐為主的工作能力;三是以品格與共同生活為主的公民能力。
台灣的教育在這三大領域,除了稍重學業,其餘兩大領域可以說全未顧及;而學業一項由於高才外流與反向流入,水準亦江河日下。因為人民未能受到良好而完整的教育,自然也就培育不出能適應新社會需要的有用人才。二十年來教育改革從未間斷,結果是道德淪亡,人品日下。英倫《泰晤士報》日前刊登〈論品格〉一文謂「品格使一個人的力量得以展現,使一個人的道德影響力得以產生,是一個人說服他人的利器,是一個人崇高地位的基礎。」
深盼在高位的各界領導者,於繁忙的日常工作、用盡心思計謀之餘,清醒時好好想想,是不是只有這句話才是真理:「品格改變了個人的命運,也改變了社會,最後改變了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