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潘小俠人如其名,彷彿是浪跡天涯的俠客,帶著相機,深入各角落,拍出早期原住民、茶室小姐的尊嚴;走上街頭,記錄從威權轉型到民主的陣痛過程,他始終保有高遠的理想與純潔的性格。一九八七年,潘小俠閱讀謝里法的《日據時代台灣美術運動史》,突然興起為藝術家攝影的念頭;今年《台灣美術家一百年,潘小俠攝影造像簿》正式出版,但其中許多藝術家早已過世,更讓人喟嘆無常。
潘小俠的工作室,到處都是隨意擺放的書本、底片與畫作、相本、收藏品。雖然年過半百,他仍像個長不大的孩子,散漫、隨性,不想被瑣事束縛。但他可不是一時動念,就展開十八年的影像追逐;他其實是個定下了目標,就不輕易改變的人。受寵的童年,讓他培養了想做就做、從不管後果也不考慮困難的習性,凡事憑直覺,大膽、固執且火爆。「年輕時畫畫、也玩雕塑。那時想去法國學電影、學美術,還要到紅磨坊去朝聖。」
為了圓夢,他投入了房地產廣告的工作,拚命存錢。一九八○年他看了劉其偉的《台灣原住民文化藝術》,內心突然感覺到有什麼被引燃了,於是丟下法國的浪漫夢,跑去蘭嶼變成穿著丁字褲閒晃的「白臉原住民」。基於尊重人權與同理心,潘小俠初到蘭嶼,完全不拍照,只是展現開朗、阿沙力的特質,天天與族人們喝酒,慢慢累積大家對他的信任,最後願意讓他拍照。而他的作品,因為帶著相當的尊重,所以充滿了對部落的情感,拍出了原住民的智慧與尊嚴。
直到一九八六年,潘小俠才真正以攝影為業,隨後他進入自立報系,十年間拍攝反核四、抗議軍人組閣、廢除刑法第一百條、支持原住民正名等等紀實影像,還發掘金門王、李炳輝,並舉辦「豆腐板創作記事」繪畫個展。
因天天喝酒早已讓他債台高築,就在幾乎斷炊之際,《流浪到淡水》透過「魔岩」唱片如願發行,創造驚人的銷售佳績,身為經紀人的他也完成多年心願自組「飛魚工作室」,紀念投入近二十年的蘭嶼原住民文化保存工作;一九九七年,他首度舉行「部落之行」攝影展。
九二一大地震,震醒酒醉中的潘小俠,他毅然賣車向銀行貸款,走進災區繼續未完的紀錄片拍攝。二○○一年,終於完成《不知為何而戰?高砂義勇隊影像故事》,是首支原住民戰爭史紀錄片。二○○二年,金門王病逝,他退出經紀人工作,純然回到平面攝影師的領域。造像簿終於完成了,他表示,透過這些影像告白,除了向藝術前輩致敬外,也給自己一個交代。(邱麗文)
潘小俠的故事登於《新觀念雜誌》十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