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嘉義訊】台灣各地候車亭存在「城鄉差距」,台中市交通局去年推動太陽能候車亭,走向綠能、智慧化;台北市也發展出可充電的候車亭。在偏鄉僻處,候車亭可能年久失修、破舊髒亂,讓人想坐下都怕怕的。
嘉義市現有五十七座候車亭,建置時間、外觀設計不一,部分市民直指,目前候車亭缺乏在地特色與城市意象,甚至還有帆布帳篷、搭配簡單鐵椅的「臨時候車亭」,顯得簡陋。
嘉義市府交通處長游志祥想改造候車亭,雖然嘉市大眾運輸不興盛,但候車亭是「城市美學」的一部分,期待候車亭不只有遮風避雨功能,更要讓人即使不必等車,路過也想歇腳停留。
游志祥解釋,在嘉義基督教醫院周邊等五處「臨時候車亭」是去年施設的,是新式候車亭未完工前的暫時性設施,近期智慧候車亭已陸續完工,臨時候車亭將拆,今將會找嘉義客運、嘉義縣公車處等協調處理。
嘉義市政府交通處科長賴義龍說,歷經二○○○與二○○四年的第一、二代候車亭,前年嘉義市政向中央爭取到二十座智慧候車亭經費,新增及汰換舊式候車亭,新一代的候車亭,除有座椅等基本設計,還有照明設施及跑馬燈提供公車到站資訊,也規畫在嘉義火車站、嘉義基督教醫院前的候車亭,加裝多媒體公共資訊看板,提供天氣預報、空氣品質等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