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遊攝影】噶丹松贊林寺──天神遊嬉之地 文/阡陌 |2018.05.13 語音朗讀 2118觀看次 字級 大 中 小 葛丹松贊林寺入口題字是傑出書法家也是佛教領袖趙樸初先生的手筆。圖/阡陌 噶丹松贊林寺最上層三大殿從左至右為吉康、扎倉、彌勒殿。圖/阡陌 屋簷上的鎏金銅雕,精緻的窗櫺裝飾,朗朗呈現出莊嚴華麗的藏式風格。圖/阡陌 斜坡上,一群年輕僧侶相聚笑談,爽朗笑聲,鼓舞我一步一步往上爬。圖/阡陌背著竹簍的婦女,腳步輕快往上走,超越身旁時,讓我感受到虔誠與法喜。圖/阡陌寺院外的藏族民居,有天神護佑,人們顯得從容悠閒。圖/阡陌 一僧、一人、一頭牛,悠悠然步向歸途。圖/阡陌 盛裝的少婦背著娃娃進城去。圖/阡陌阡陌(本名陳雲和)出生於西元1946年,臺灣屏東農村。 文/阡陌 歲末時節,旅遊到中國雲南省香格里拉縣。香格里拉縣是雲南省迪慶藏族自治州的首府,位於海拔3000多公尺的高原上。 一早,美麗的藏族導遊拉姆隨著車子來旅館接我們,前往5公里外的噶丹松贊林寺參觀。 下了車,走到入口處,拉姆買好票讓我們自行入內參觀。我望著山頂上金光閃爍的建築,眼前一條陡斜的石階蜿蜒而上。昨晚飽受高原症折騰,內心暗自祈禱,早餐服下的紅景天快快發揮效用。 鼓足勇氣往上爬,沿路不少有緣人同行,有身著藍衫背著竹簍的婦女;有扶老攜幼盛裝前來的藏族家庭;還有穿著赭紅色袈裟的年輕僧侶,或三五成群談笑,或是與香客閒聊。通往聖殿的階梯上盈滿了笑語,鼓舞著氣喘吁吁的我,不斷提起雙腳一步一階往前跨。漸漸流汗了,脫下厚重的羽絨衣,高原的陽光灑在肩背上暖和和的,銷融了一身寒凍。 噶丹松贊林寺佔地500畝,建於西元17世紀,是清康熙皇帝和五世達賴喇嘛共同敕建。寺名是由五世達賴所賜,「噶丹」表示傳承黃教祖師宗喀巴首先建立的「噶丹寺」,「松贊」指天界的帝釋、猛利和婁宿三神遊玩之所,「林」即寺。意即「天神遊嬉之地」。西元1724年,清雍正皇帝定名為「歸化寺」。西元1966年文化大革命時被摧毀,西元1982年開始在廢墟原址重建,歷經3年完成。 整個建築群依著山勢而建,座北向南,層層疊起。最上層三座有黃金屋頂的大殿,從左至右為:「吉康」供奉宗喀巴,「扎倉」是僧人學習佛典之所 ,「彌勒殿」供奉釋迦牟尼佛。屋頂鍍金銅瓦,屋角雕上獸吻飛簷,金碧輝煌,氣勢雄偉,與西藏的布達拉宮同樣建在八瓣蓮花形狀的山上,有「小布達拉宮」之稱,是雲南省規模最大的藏傳佛教寺院,也是川滇一帶的黃教中心。 我一步一喘,終於抵達大殿。寺內典藏眾多歷代珍品,有五世達賴和七世達賴時期的八尊包金釋迦牟尼佛像、貝葉經、五彩金汁精繪唐卡、黃金燈等等。殿內禁止拍照,也無法久留。只能走馬看花般對珍貴的典藏頻頻發出讚歎。 從莊嚴肅穆的大殿出來,廣場上是一派活潑的人間風景。賣吃食、紀念品的攤販;兩頰紅咚咚,奔跑嬉戲的孩童;餐廳前一群年輕僧侶,三兩輕鬆笑談;一位年長高僧手持念珠,緩步踱過廣場,走入大殿。 倚著圍欄眺望,剛才上來的步道兩旁,排列許多僧房,地位高的僧侶房舍比較講究,小僧侶住的房舍則較低矮。 寺門前方有一潭湖水,名叫拉木央措湖,漢語為「聖母靈魂湖」之意。湖面波光潾潾,湖濱屋舍間幾縷炊煙冉冉飄升,周圍山巒擁攬守護,如此寧靜安詳。 循著台階下來,走出寺門,坐在石板上歇歇腿,冷風襲人,我披上羽絨衣。 院外圍牆邊有行人緩緩走過,有一身鮮亮的少婦,背著娃娃進城去;三位婦女開心同行,小女孩緊緊跟隨在後面;一僧、一人、一頭牛,悠悠然步向歸途。 時光凝結了,我陶醉在與天神遊嬉,法喜自在的時空裡,久久不忍離去。 前一篇文章 攝不異空 北極熊系列 下一篇文章 展覽訊息 熱門新聞 01【人間氣象】 致青春未遂2025.05.0202【何處不交朋友】可敬的朋友2025.05.05038 方法有效 對治胃食道逆流2025.05.0304歐洲佛教聯盟會議 維也納佛光山召開2025.05.0205【悅讀人生】柏林大合唱 千人齊祈福2025.05.0206助緬重建 佛光山、佛光會、星洲基金會再捐物資 2025.05.0307【深頁凝視】《小書店大繪集》手繪匠心獨具的書空間2025.05.0408【營養專欄】這些奶,你喝對了嗎?2025.05.0309【寓言故事】天宮保健官到人間2025.05.0410PLG冠軍賽 領航猿 VS 勇士5月5日開打2025.05.02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紀實攝影】花開花落 把握善美因緣【手機開麥拉】培養攝影眼【紀實攝影】三山農場 花之旅【紀實攝影】四季絕景‧只見線 作者其他文章【人間風景】公車站旁的花與果【紀實攝影】台北天空 風與雲愛淘氣【印象旅人】深坑行 看雲朵在古宅間嬉戲【紀實攝影】聽石頭說畫【印象旅人】哈尼族趕集 活的地理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