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杜憲昌台北報導】教育部產學攜手合作計畫,推動國立雲林科大機械工程系、國立西螺農工、國立虎尾農工與鑄造產業的合作,讓學生從高三開始進入產業學習,起薪就有二萬五千元,大四畢業後更保障至少五萬元薪資,期能同時解決產業人才需求以及學用落差的問題,並改善低薪狀況。
教育部推動產學合作十二年,但過去「建教合作」的方式,並未完全符應學生就業與產業需求的問題,這次透過與台灣鑄造品工業同業公會的協力,整合學校、廠商及公會,與七家鑄造業廠商合作,針對實務人才需求設計課程與學程,辦理「智能示範鑄造產學攜手專班」,藉由契合式的課程設計,同步提升學生理論與實務的能力,培育合乎產業需要的技術人才,更增加學生的就業條件與競爭力。
教育部次長姚立德說,透過此專班的創新人才養成模式,學生在高三進入企業實習,起薪有二萬五千元,畢業後獲聘正式員工,再以在職進修的方式到雲林科大修習專業課程,大一就可加薪到三萬元,以後逐年依照學生勤惰與能力提薪,例如取得廠商所需的乙級證照,畢業後薪資可達五萬元以上。
雲林科大校長楊能舒表示,配合產學合作,學校將量身打造所需課程模組,設計教學課程內容,並搭配學校教師與企業提供業師,以師徒制的方式指導學生,提供鑄造產業客制化的人才培育,共同栽培學生成為設計研發工程師、機電整合工程師或品管工程師,期以達到技術人力扎根及提升國際競爭力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