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拈花微笑》圖/法鼓文化出版。
文/聖嚴法師
煩惱障是出家人與在家人共同有的,但對在家人來說,由於煩惱太多,正應了俗話所說的「蝨多不癢,債多不愁」。整天在煩惱中打轉,反不知自己是有煩惱的人了;除非遇到太太跟別人跑了、先生有了外遇、兒女發生意外、錢財被人倒了等重大衝擊之時,心中會感到非常痛苦之外,通常的貪瞋怨怒、憂喜哀樂的情緒變化,往往是不曾自覺的。出家人若不修行禪定,也不易覺察煩惱之多。若能修定,著手之際,便會發現心猿意馬,不受指揮;不要想的事,偏偏要想,不希望出現的念頭,就是不斷地翻滾。好不容易得到一、兩分鐘沒有雜念的經驗,便會高興;然一高興,雜念立刻就來。
出家人的環境雖利於修習定慧,若修定而不得其法,或無明師指導,易導致身心的疾患;雖已學到習定的方法,要想得定,也非易事,主要是煩惱障難以調伏。調伏煩惱障的方法,初步用戒,以持戒的力量約束身、口的惡行,使內心煩惱的火焰漸漸收斂,這主要是針對粗重的煩惱,如強盜、殺人等的念頭而設,以此為基礎,再來消化輕和細的煩惱。對整天修行的出家人而言,輕細的煩惱也構成了大麻煩,此時要用定慧的工夫來調伏、解除它。
修行人發覺有煩惱是正常的,修行時覺得沒有煩惱倒是有了問題;對自己的心念活動愈清楚,煩惱的心障便愈輕。若得初禪的定境,就能發現心念起滅之快速;謂於比一瞬還快許多倍的一剎那間,心念即有十六生滅。故在我指導學生修行時,對於煩惱特重、妄念特多的人,常教他們專注於妄想的分類記憶,即是將每一個出現的妄念都記憶下來,再加以分類編號,看看自己究竟在想什麼?出現最頻繁的妄念是哪些?最惱人的又是什麼?大多數的學生經如此分析之後,便能放下它,不理它,而安心地用工夫了。
此事無關風與月
出家修行和在家修行有許多地方是共通的。在家人可行布施,不一定會布施;出家人不利於布施,確又能做大布施。出家人利於修定慧,卻未必從事於定慧的修行;在家人不利於修定慧,確也有在家人能修定慧的。所不同者,在於輕重之別。在家修行者業障較重,牽掛較多,雖可短期住進寺院,與出家人過同樣的離欲生活,但終必返回塵世;出家人有時也會離山行腳,到塵世走走的情況,但其若不還俗,仍將以長時間寺院生活為其依歸,這即是出家畢竟與在家不同之處。
數年前,我在美國遇到一位在印第安那大學(Indiana University)任職的教授。
「寶眷也在美國嗎?」我問他。
「和法師一樣,我從未結過婚。」他答。
「為何不結婚?」我問。
「好讓已婚的男人妒嫉,也讓未婚的女人等待。」他答。
「這麼說,你和我是完全不同了。我和婚姻無關,而你和已婚、未婚的人都扯上關係哪!」
他聽了,哈哈大笑。獨身和出家不一樣,在家修行當然不同於出家修行。
(摘自《拈花微笑》,法鼓文化出版)
作者簡介
聖嚴法師(1930~2009年)
聖嚴法師1930年生於江蘇南通,1943年於狼山出家。曾於高雄美濃閉關6年,隨後留學日本,獲立正大學文學博士學位。1975年應邀赴美弘法。1989年創建法鼓山,並於2005年開創繼起漢傳禪佛教的「中華禪法鼓宗」。
聖嚴法師是一位思想家、作家暨國際知名禪師,著作豐富,中、英、日文著作達百餘種,先後獲頒中山文藝獎、中山學術獎、總統文化獎及社會各界的諸多獎項。
聖嚴法師提出「提昇人的品質,建設人間淨土」的理念,相繼創辦中華佛學研究所、法鼓文理學院、僧伽大學等院校,也以豐富的禪修經驗、正信的佛法觀念和方法指導東、西方人士修行。法師著重以現代人的語言和觀點普傳佛法,陸續提出「心靈環保」、「四種環保」、「心五四運動」、「心六倫」等社會運動,更致力於國際弘化工作,其寬闊胸襟與國際化視野,深獲海內外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