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氣雜談】立夏

文/曹珊 |2018.05.01
1349觀看次
字級

文/曹珊

立夏是夏季的第一個節氣。《月令》上說:「立夏,四月節。立字解見春。夏,假也。物至此時皆假大也。」寓意春天的結束,盛夏的開始。

古時候,在立夏這一天,皇帝會率領文武百官,著朱衣、配紅玉,馬匹旗幟亦以赤色為主,往南郊舉行迎夏大典,祭祀炎帝,以求五穀豐登,國泰民安。相較於其他傳統節日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立夏節倒是低調的很。直至明朝,立夏始有嶄新之習俗。

明朝田汝成在《西湖遊覽誌》一書中說:「立夏之日,人家各烹新茶,配以諸色細果,饋送親戚比鄰,謂之七家茶。」富裕人家更是講究,「果皆雕刻,飾以金箔,而香湯名目若茉莉、林檎、薔薇、桂蕊、丁檀、蘇杏,盛以哥汝瓷甌,僅供一啜而已。」

清朝時期,立夏的名目更是繁多,顧祿《清嘉錄》云:「立夏日,家設櫻桃、青梅、香稻,供神享先,名曰:『立夏見三新』。」吃飯的時候,餐桌上則有「燒酒、酒釀、海螄、饅頭、面筋、芥菜、白筍、鹹鴨蛋等品為佐,蠶豆亦於是日嘗新」,吃完立夏飯後,「家戶以大秤權人輕重,至立秋日又秤之,以驗夏中之肥瘠。」

明朝立夏初為嘗新,而到了清朝,吃的東西愈來愈多。大概是由於立夏前後,氣溫明顯回升,雨水增多,有利於萬物生長。因此,在立夏這一天,春花作物已然成熟,一解冬季食物的匱乏。同時,老百姓吃新鮮的食物調節生理功能,溫養身體,以應付即將到來的酷暑天氣。

此外,各地還有吃豌豆飯的習俗。

民間有言,立夏吃豌豆飯不疰夏。「疰夏」指的是夏季常見的腹漲厭食等毛病。關於豌豆飯的來歷,民間有這樣的說法:諸葛亮七擒孟獲之後,孟獲折服於諸葛亮,歸化蜀國。諸葛亮臨終遺言,讓孟獲於每年立夏日進成都朝見阿斗劉禪。孟獲遵諾。後晉武帝司馬炎統一中國,孟獲亦不改初衷,孟夏之日則率兵前往洛陽,看望阿斗。

孟獲怕司馬炎苛待阿斗,每次見阿斗都要用秤秤一秤阿斗的體重,並揚言若司馬炎虧待阿斗,他孟獲就要起兵反晉。晉武帝司馬炎大局為重,每年都會在立夏的這一天命人用豌豆煮糯米飯,送給阿斗食用。豌豆糯米飯清香可口,阿斗食欲大開,連吃好幾碗。孟獲隔年再秤阿斗體重,發現阿斗不僅沒瘦,反而重了幾斤,大為歡喜,認為他對得起諸葛亮的囑托。

這則民間故事與史實有很大的出入,只能證明立夏吃豌豆飯以及秤體重的習俗,都是老百姓的美好願望。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