廢棄物變文創 才是活文創

蔡田(台北市╲退休教育人員) |2018.04.30
1309觀看次
字級

在南投縣政府的大力推動鼓勵下,不少南投鄉鎮在農業廢棄物中融入文創和環保等元素,創造出化腐朽為神奇的傲人佳績,例如:埔里鎮紙廠業者將纖維豐富的茭白筍殼製作成手工紙、手工藝品;中寮鄉廣福國小利用柳丁皮製作天然清潔劑;草屯鎮草鞋墩文教協會將稻草製成工藝品與大型裝置藝術;水里鄉梅農則用廢棄梅枝製成鉛筆與木槌。

各鄉鎮發揮巧思和創意,並融入創發想,讓原本被視為垃圾的農業廢棄物有了新出路,尋獲嶄新的價值。

筆者出身農村,印象最深刻的「廢棄物變資源」案例是沼氣生火。早年農村家家戶戶養豬,豬的排泄物隨出亂排,成為討人厭的汙染,後來農林廳推展「沼氣生火」計畫,將豬隻產生的大小便匯集在一起,產生沼氣成為生火的資源,這是最典型將垃圾變黃金的成功案例,至今村裡的長輩們談起依然津津樂道。

近年來,台灣興起文創風,無論衣食住行育樂都要跟文創搭上關係,但是絕大多數都是「空有文創之名,卻缺乏文創的內容」,倘若能夠將原本沒用的廢棄物,經過一番的巧思創作,變成生活上的實用成品,或是增添生活趣味和內涵的裝飾品,這樣的文創才是活的文創,才是值得推廣和鼓勵的優質文化創意。

台灣年輕一代很有想法,也很有創意,擁有傲人的軟實力,而且文創的觸角相當多元,並不只拘限在農業廢棄物方面,期盼年輕的設計師和創造家們,發揮文創人的精神和創意,把生活周遭的廢棄物,搖身變成令人愛不釋手的文創產品,讓台灣成為喜愛發明、熱中創造的國度。

蔡田(台北市╲退休教育人員)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