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民主政治轉型與本土意識建構過程中,有關「正名」、「公投」、「憲改」等議題之處理,政府必須謹慎處理與嚴肅面對,因為這些議題在「兩岸」、「台美」、「美中」雙邊關係中都極為敏感。
以訴求「獨立公投,正名入聯」為政治目標的「喜樂島聯盟」,四月七日在高雄市舉行成立大會,湧入三千多名支持群眾,前總統李登輝出席,呼籲人民用公民投票展現台灣「正名制憲」的力量;前總統陳水扁亦透過錄影方式聲援,強調台灣要成為一個新而獨立的國家,絕對要進入聯合國。
台灣自從一九八七年解除戒嚴後,政府共進行七次的憲政改革工作,但不論是《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的修訂與廢止,或者是憲法增修條文的增列與修訂,都涉及到兩岸關係的政治因素考量在內。
這些憲法條文的變革,不僅涉及政府體制層次、更牽涉到國家結構層次的問題。當前台海兩岸仍是處於分裂國家的特殊狀態下,由高度政治性團體「喜樂島聯盟」所提出國家層次的「獨立公投,正名制憲」主張,就不單純是國家內部的事情,還有兩岸的相互政治定位問題,以及「台美」關係未來如何順利互動,因此顯得極為敏感與複雜。
美國現階段的川普政府,依然是根據「一個中國政策」、「三個聯合公報」以及《台灣關係法》為處理台海政策的基調,且堅持台海的任何爭端必須透過「和平方式解決」,並反對兩岸任何一方有片面改變現狀的情事發生,亦即強調「中共不武、台灣不獨」的立場,來處理台海兩岸問題,不會向兩岸當局發出不一致的政治信號。
我國如果出現任何「法理台獨」的議題或活動,此就不是執政黨可以忽視的單純政治問題,而是必須嚴重考慮「兩岸關係」、「台美關係」、「美中關係」的未來互動;尤其主張以公民投票方式「進入聯合國」的此項議題,對中國大陸或對美國來說,都會認為是在挑戰台海兩岸現狀,也會認為台灣是一個「麻煩製造者」。
過去馬政府執政八年,兩岸、台美、中美雙邊關係,甚至是「美中台三邊關係」,所以皆能維持一定良好的互動關係,就是馬政府秉持「以台灣為主、對人民有利」的原則,採取務實態度來處理兩岸問題,尤其避免有爭議性的政治活動在國內社會產生,因此兩岸關係才能由過去的「緊張對立」關係,走向「和平發展」的關係,而「台美關係」亦同時有正向的發展。
總而言之,依過去許多經驗顯示,不論從台灣本身或全球戰略角度看「台灣問題」,「台海關係」向來係一種兩岸三邊(美中台)的賽局。亦即台海安全穩定,是「美中台」三邊關係的均衡結果,而若「台灣問題」出現敏感或高度爭議,則都絕對會影響到「美中台」任兩邊關係的互動,不可不慎。
姚中原(台北市╲大學助理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