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許知義台南報導】中南部農民中暑意外事件頻傳,成大與奇美醫學中心醫師提醒民眾,戶外工作前後要預防,最簡捷有效的方法就是多喝水或補充鹽份,以維持身體內電解質平衡。
奇美醫學中心專攻運動傷害的吳重達醫師指出,面對酷熱天氣,在戶外工作或運動避免中暑要多補充水份與鹽份,以毛巾冰敷頭部、降低溫度,也是有效方法,比較不容易中暑。
成醫內科部醫師白惠文表示,在戶外若出現頭痛、頭暈、口渴、少汗的現象,就可能是中暑前兆,應該讓自己在陰涼通風處休息,把腳抬高,把上衣鬆開,並補充足夠的水份和鹽份,或是直接補充運動飲料。
一般輕度中暑時體溫會升到攝氏三十八度以上,還會有皮膚潮熱,嚴重時還會出現抽筋的熱痙攣、神智模糊的熱衰竭症狀,白惠文特別提醒大家,這種環境性熱疾病,依照程度從熱昏厥到熱痙攣、熱衰竭到中暑,若沒及時就醫,死亡率高達七成以上。
骨科醫師林啟楨建議運動選手,比賽前應逐漸增加熱身的速度及份量,如短跑衝刺等,讓深部體溫上升,心跳加速至適當範圍,並使汗腺排汗,否則很容易在運動中造成體內水電解質不平衡,形成中暑或熱衰竭的現象。
吳重達醫師說,最近天氣炎熱,室外氣溫常飆升至攝氏三十四度左右,民眾應該避免在最炎熱的時段在戶外工作,尤其是農友噴灑農藥時,如果全身包得緊緊的,甚至連眼睛都戴上護目鏡,此時水分散失得快,體溫上升也跟著加快,一定要讓自己有補充水份與休息的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