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台灣每年約有千人以上遭毒蛇咬傷,疾管署提醒,遭蛇吻務必認清蛇的外觀並盡速就醫,千萬別割開傷口、也別用嘴巴吸蛇毒、冰敷,以免傷口感染、組織壞死。
台灣氣候溫暖潮溼,適合蛇類繁殖。根據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統計,遭毒蛇咬傷的案例每年從三月開始上升,到七、八月達高峰。國內較常見毒蛇依毒性及咬傷後的症狀,可區分為出血性毒的龜殼花、赤尾青竹絲(赤尾鮐)與百步蛇;神經性毒的眼鏡蛇(飯匙倩)與雨傘節,以及兼具出血和神經毒的鎖鏈蛇。
疾管署防疫醫師蘇家彬表示,遭出血性毒蛇咬傷,傷口包括局部紅、腫、熱、痛、瘀青、皮下出血外;若蛇毒量多,通常在被咬五分鐘內,立即會發生嚴重灼痛,並圍繞毒牙痕中心開始腫脹。
一般而言,神經性毒蛇咬傷傷口較少出現嚴重的腫痛,但會有全身神經問題,如自咬傷處出現麻木感,其後逐漸會眼皮下垂、口腔周圍麻木、瞳孔放大、口齒不清、吞嚥困難、肢體麻木、全身肌肉無力、呼吸困難、甚至呼吸衰竭等症狀。
蘇家彬說,民眾如不慎被蛇類咬傷,一定要視為「毒蛇」咬傷處理,記得毒蛇外觀特徵,且脫掉身上飾品,避免肢體腫脹。咬傷後包紮應包在傷口上緣,減緩毒液擴散,且保持冷靜、盡速就醫。
常有民眾誤以為被蛇咬傷,應盡速以口吸出蛇毒,蘇家彬說,千萬不要自行割開傷口、不要用嘴吸出毒液,避免感染;不要冰敷,以免組織壞死;不要喝酒或刺激性飲料,避免加速毒液作用,勿迷信治蛇毒偏方、自行買藥治療而延誤就醫。疾管署提醒,民眾至山區掃墓、賞花、登山、郊遊時,應穿著長袖衣物及長靴自我保護,進入樹叢及草堆,要打草驚蛇,勿翻動中空林木或石塊,避免在蛇類最活躍的夜間、日出及雨過天晴等時段,在蛇類出沒的地方逗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