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港局計畫用「以工換宿」方式,邀請藝術家進駐東引燈塔。圖/航港局提供
【本報台北訊】近年,隨著東引、烏坵等燈塔陸續復燈,燈塔除了早年助航、軍事的功能外,觀光意義更勝以往。交通部航港局二年前總體檢全國三十六座古蹟燈塔,其中十座文資燈塔修復後,將增設多媒體數位展覽室,向民眾揭開燈塔的神秘面紗,航港局也擬採「以工換宿」方式,讓作家、畫家或攝影家進駐使用,最快年底完成。
航港局表示,二○一三年燈塔助航業務回歸航港局後,前年耗資二千萬元啟動「台灣地區燈塔整建及發展計畫」,二○二○年前針對三十六座燈塔總體檢,除了盤點各燈塔新用途,也提升園區硬體設備、建置燈塔電子助航功能,延長壽命及維持既有功能,還希望能結合教育、觀光,促進更多元化發展。
航港局組長戴重仁表示,國內燈塔上看百年歷史,不但具文化歷史價值,且常位處在山邊甚至「天涯海角」,盼能開放參觀,讓更多民眾認識燈塔的歷史背景與人文色彩。
戴崇仁說,包括白沙岬燈塔、高雄燈塔、漁翁島燈塔、鵝鑾鼻燈塔、東莒島燈塔及東引島燈塔在內的十座文資燈塔,早已是著名地標景點,最快今年下半年通過文資審議後會發包,將納入多媒體展覽功能,白沙岬燈塔還將增加餐飲服務,挹注燈塔維護管理費用,吸引民眾參觀,成為一日遊行程。
航港局打算參考國外案例,以東引燈塔為首例,結合旅宿業成為民宿、背包客棧,但礙於現行旅宿法規限制,評估將改採「以工換宿」方式,讓作家、畫家或攝影家等藝術家進駐,並給予小說、畫作或照片等回饋機制,細節待文資程序通過後再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