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樹(中國文化大學講座教授)
「全球金融中心指標(GFCI)」公布二○一八年最新調查,台北在全球金融中心排名第三十,是該調查有史以來最差排名(台北曾在二○一一年拿到第十九名),不僅輸給香港、新加坡,也輸給了上海和深圳。香港在連續三期排名落後新加坡之後,本期超越新加坡,奪得全球第三。
另亞太地區金融中心「趕超」歐美傳統金融中心的步伐正在加快,排名前二十金融中心中已超過三分之一;西歐及北美地區的所有金融中心的評分則都在下降。中國大陸這幾年推動金融中心也頗具成效,上海、北京、深圳、廣州、青島、成都、大連七個城市都已進入榜單,而且大幅超前。
金管會主委顧立雄對此評比結果僅表示:「會先了解這項評比的主要指標是什麼,但台灣應該可以再努力,金管會的目標是穩定健全金融市場,希望台灣金融業者對消費者提供良好的金融服務。」、「如果真有可能,考量目前整個金融環境和規模後,台灣朝亞洲區的理財或金融中心努力,可能也是個好的方式、是比較實際的方向,內部也討論將此目標列入四月公布的金融政策白皮書。」
由此反應可知,金融主管機關首長對國際金融中心陌生,對台灣金融市場的國際金融競爭力之大幅下降不警惕,對國家金融市場的前景及對整體國家經濟發展也不關心。
依中道觀點,一切現象乃因緣和合所生、有因必有果、有願也要有力。台灣是以外貿為導向、腹地狹小之海島型經濟體,金融不僅是經濟血脈,也是經濟發展動能。金融產業不僅是無煙囪、零汙染、知識密集型、智慧型,也是不受時空限制型產業,是台灣整體發展最有利基的選擇。
全球金融中心指標係全方位評估,哪些項目不必做、不值得做、沒有能力做?只要順著方向、順勢而為,有何不妥?何以新加坡能、香港能,我們不能?
迄今全球金融中心指數已發布至第二十二期,主要從經商環境、金融體系、基礎設施、人力資本、城市聲譽等幾乎全方位對全球重要金融中心進行評分和排名,全球有九十二個金融中心進入榜單。
過去台灣也曾九次有意推動成為亞太金融中心,但因對整體金融中心沒有全盤規畫,主其事者決策保守;府院沒有決心貫徹執行力,致屢次錯失良機,使本可早日成為亞太金融中心的機緣一再流失。值得再深思的是,二○○八年金管會曾為成為亞太金融中心提出了全方位及全盤性的計畫,應是幾次有意推動亞太金融中心中最完整的大計畫,當時願景目標是四到八年追上星港。
金管會依限在二○○八年八月底前將整體大計畫向行政院提出報告後,只剩下再與中央銀行多溝通政策方向與執行細節。可惜九月中發生百年難得一見的金融大海嘯,金管會配合行政院全力管顧與維護金融市場。金融大海嘯結束後,金管會高層人事更迭,亞太金融中心大計畫也隨之束之高閣、封存迄今,甚為可惜。
依循中道必須一切回歸真相,這幾年來政策偏離金融中心愈來愈遠,期待金融首長正視金融中心之定位及對國家經濟發展之重要性,期能開放視野與心胸,展現優質競爭、真誠合作能力與能量;如能再就二○○八年整體大戰略與大計畫審視一番,相信即使照表操課,或配合環境再酌做修正,都可大見其成效。
我們真誠希望領航者必須深知所轄業務應有之專業、視野與責任,也期待大眾能明瞭金融中心對台灣經濟發展之重要性,只要不絕望就還有希望;期能重新啟動亞太金融中心大戰略與大計畫,讓國家金融與經濟發展還有光明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