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梓東帶村民看石刻「功德榜」。 圖╱新華社
功德銀行理事會每季度匯總討論,張榜公布好人好事。圖為寫紅榜。 圖╱新華社
文╱記者巫奕龍
走進香寮村村部,但見表彰好人好事的張張紅榜高掛,二○一六、二○一七年兩塊石刻「功德榜」格外引人注目。「『功德銀行』開張兩年來,對促進村民移風易俗、培育提升文明村風起到了很大作用。」劉國慶說。
重男輕女一向是農村陋習之一。去年十一月,「功德銀行」理事會成員了解到村民張錫光的六個嫁出去的女兒,自願出資人民幣七十五萬元為父母蓋了寬敞明亮的四層新房。蘇梓東當即在十一月張貼的紅榜上點評:「嫁出去的女兒,能回來蓋新房給父母住,在香寮實屬首例,體現生男生女都一樣,生女未比生男差。」
「首例」的說法很快受到「挑戰」。次月,理事會再貼紅榜,表彰村民張德懷在深圳工作成家的女兒張珍萍獨自出資人民幣四十萬元為父母蓋新房。兩戶人家都上了去年的「功德榜」,一時間,村民「不重生男重生女」。
不離不棄 無怨無悔
隨著「功德銀行」的大力倡導,孝敬父母日益蔚然成風。首批上「功德榜」的張孝土母親多年前不慎摔傷癱瘓在床,他和兩個兄弟悉心照顧母親生活起居,幾年如一日。「照顧老人本來就是我們應該做的。今後,我們兄弟更要照顧好我們的母親,才能對得起大家的支持。」張孝土說。
最新的一張紅榜今年三月六日張貼,表彰六十八歲的「罵不還口的好媳婦」李蓮妹。她在丈夫去世後獨自承擔農活家務,悉心照顧九十三歲的婆婆。對婆婆心煩時的謾罵微笑以對,從不還口,真正做到了孔子推崇的孝道——「色難」。
好丈夫、好妻子的典型也接連被挖掘出來。六十七歲的管榮標連續七年照料因腦血栓癱瘓在床、僅靠米湯鼻飼維持生命的妻子,不離不棄,無怨無悔。
君子之德 所向披靡
「功德銀行」成立以來,不斷彰顯正能量,帶動鄰里鄉黨見賢思齊。村醫雷錫全不計報酬,深夜上門為行走不便的患者治病;王章傑、王積敏洪災中勇救連人帶摩托車落水的村民;陳友明主動用摩托車載被黃蜂蜇傷、昏倒路旁的村民送醫,使其得到及時救治脫險。
村裡「曲潭」上的橋日久失修,曾有上學小孩掉入溪流。去年十月,在廈門創業的村民劉新發受「功德銀行」感召,捐資人民幣二萬元修了約十二公尺長的簡易橋梁。「現在小孩上學,家長放心了。」蘇梓東說,「捐資修橋修路,在香寮還屬首例。」
「功德銀行」迄今「存入」好人好事六十七件,為三十七人次或單位刻石留名。蘇梓東說,現在鄰里關係比以前更加和睦了,打架鬥毆現象沒有了,賭博也基本不見蹤影,周邊環境愈來愈乾淨,家家夜不閉戶、路不拾遺,過去偶發的偷雞鴨事件也絕跡了。今年正月初一,「功德銀行」召開座談會,與會鄉親鄉賢交口稱讚,慷慨捐贈了人民幣九千五百元。
「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功德銀行」所倡導的正能量,正是孔子所說的「君子之德」,定將所向披靡,蔚為大觀。春風化雨潤,古村氣象新,「功德銀行」堪稱功德無量。
新華社港台部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