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趙自力
活到一定歲數,漸漸發現,人人都有自己的難處。
結婚前,一直不太理解自己的父母,他們不僅對我要求嚴格,而且特別囉唆,我曾一度怨恨自己生錯了家庭;結婚後,有了自己的孩子,我才漸漸體會到為人父母的難處,父母的關心和呵護,是孩子成長路上不可缺少的養分。
後來,盡管父母依然喜歡嘮叨,但那於我而言,不再是聒噪,而是溫柔的呢喃,是耳朵的福氣。
我和妻子是二○○五年走進婚姻殿堂的,短暫的甜蜜後,開始有了柴米油鹽類的爭吵。我們互不相讓,總想爭個輸贏,結果每次兩人都精疲力竭。後來,一位長輩開導我們說:「家不是講理的地方,是講愛的地方,遇事多包容,家庭才會和諧。」
我們於是嘗試著相互包容,多些理解,少些責備,日子又開始過得甜甜蜜蜜。俗話說「家和萬事興」,家庭和睦了,心情順暢了,事業也就蒸蒸日上了。
到了不惑之年,感覺自己的心態愈來愈好。父親摔傷了,盡量安撫他,畢竟老人勞動了一輩子,閒不住;孩子貪玩,忘了帶作業,找她好好談一下,心想自己小時候比她貪玩多了;樓上的小孩淘氣,吵得人睡不著覺,想想自己孩子小時候不也一樣;同事不小心把我精心製做的PPT刪了,我也一笑而過,大不了重頭再來……
年初,有網友曬出了一張外賣訂單,備注內容是:「外送小哥,我沒那麼急著吃飯,送餐路上安全第一。如果超時可提前按『已送達』,或與我聯繫。辛苦了,謝謝你……」記者採訪這位網友時,她表示,看了「外賣小哥送餐超時,電梯裡急哭」的影片後,她很有感觸,於是寫了備注。
這暖心的話語,感動了無數的網友,也一直溫暖著我。生活中,「包容」釋放了巨大的能量。
作家亦舒說,「一個人真正成熟的標誌,就是發覺可以責怪的人愈來愈少。」是的,愈包容,自己的生活愈好過,愈計較,自己的空間就愈小;苛責怨恨別人,往往會使自己失去了快樂,多些包容,生活裡就會多些和諧的音符。
一個常懷包容之心的人,注定是幸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