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光走廊】 晚清台灣系列(5-1) 19世紀東亞風雲 文╱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2018.03.23 語音朗讀 2647觀看次 字級 大 中 小 中國北京城南門大街:19世紀末晚清時期,英國攝影師約翰.湯姆遜在北京的正陽門上往下拍攝南門大街,遠方可見天壇。西方攝影師開始留下中國城市和人物的影像紀錄。(約翰.湯姆遜攝影)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清朝慈禧太后肖像:光緒癸卯年(光緒29年,1903年),慈禧太后晚年時期肖像照。慈禧太后於清同治、光緒在位期間垂簾聽政,為朝廷實際掌權者。晚清國政在其主導下,歷經中日甲午戰爭戰敗、庚子事變,又阻擾光緒變法,讓大清國力一蹶不振。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韓國官妓與樂師:1905年,韓國官妓與樂師群像。官妓與樂師主要為貴族或官方演奏獻藝,樂師們演奏玄琴、伽倻琴、吹笛等,官妓則獻舞或吟唱。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日本橫濱車站:1880年代,俯瞰橫濱車站的景觀。19世紀中, 橫濱開港,成為對外開放的門戶,有著許多西式建築和現代化 設施。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日本神戶鐵路:1880年代,蜿蜒的神戶鐵道,穿過櫛比鱗次的 小鎮。日本明治維新,走向變法和富國強兵之道,引進西方的 制度和現代化設施,日本鄉鎮地區逐步呈現現代化之面貌。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朝鮮宮女:1880年代,朝鮮宮女。此為日本攝影家所拍攝,後 被誤為明成皇后,此錯誤不斷沿用流傳。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文╱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東亞在地理上泛指中國大陸、日本列島、朝鮮半島等地。18世紀末,東亞三個主要統治政體,包括中國大清帝國、日本江戶幕府及朝鮮李氏王朝,對內均實施以農業經濟為主的封建統治體制,對外閉關鎖國幾個世紀。相較於西方國家歷經工業革命,各國均有大幅度發展,無論在生產能力、社會組織和武器裝備上,東亞各國已非西洋列強的對手。19世紀中葉以後,當西方勢力來到東亞時,中、日、韓三國面對前所未有的挑戰。 在中國,中、英兩國為了鴉片貿易衝突,英商將本國禁止的鴉片強制輸送到中國,遭欽差大臣林則徐沒收銷毀,英國以「自由貿易」的藉口,於1840年發動對華戰爭,古老的中國不敵,被迫簽下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也打開中國閉關大門。不久,英、法兩國為謀取在中國更大利益,藉引發「亞羅船事件」及「西林教案」,接連發動兩次「英法聯軍」侵略中國,清廷均遭重挫,更被迫簽訂一系列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 而在國內,洪秀全以宗教組織之名,爆發「太平天國之亂」,撼動半壁江山。面對內憂外患衝擊,清廷有志之士思考改革,希望「西學東漸」,於是開展「自強運動」,大量引進西方工業設施與思想。 在日本,德川幕府已統治長達100多年,同樣實行閉關鎖國的政策,政治保守、思想守舊,嚴重阻礙國家的進步。直到1853年,美國海軍將領馬修.培里率領軍艦駛入江戶灣,要求日本打開國門與美國通商,史稱「黑船事件」,這起事件造成日本國內莫大的騷動,也開始醞釀倒幕運動。不久,德川幕府被推翻,大政奉還,由明治天皇主導近代化的改革,是為「明治維新」。 19世紀後,朝鮮李氏王朝不斷衰退,尤其是高宗的父親興宣大院君強化鎖國政策,但西方勢力也不斷侵擾。1866年,法國勢力首先到達朝鮮半島,江華島遭法國艦隊攻打,史稱「丙寅洋擾」。接著朝鮮半島陸續遭美國、日本入侵,再加上李氏王朝的腐敗統治,內憂外患的困境造成民眾不滿,為日後「東學黨之亂」埋下伏筆。 19世紀的東亞各國,無論在內政和外交上都面臨巨大的挑戰,並奮力救亡圖存。 (本系列圖文取自2018年1月楊世緘出品、商周出版之《晚清臺灣》) 前一篇文章 【弦外之音】帝不果觴 下一篇文章 學堂鐘聲 曠野的峙立魯迅 熱門新聞 01新加坡佛光山 響應種族和諧日2025.07.3002佛光青少年交響樂團 回山尋根演奏2025.07.3003佛教團體互信合作 跨宗派供僧 洛杉磯佛光人供養正信僧寶2025.07.3104臘腸狗吃飯 堅持帶好友共享2025.07.3005西澳中華學校 議員參訪肯定辦學2025.08.0106菲律賓慈恩寺 祈觀音護佑佛光寶寶2025.07.3107藝術翻轉醫院 療癒心視野2025.07.3008里約佛光人親子慢跑 共享美好時光2025.07.3109星雲大師全集【講演集】禪學與淨土—談禪 6-22025.07.3010俄 8.8 強震 海嘯淹沒小鎮2025.07.31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島嶼拼圖】馬崗漁村領略海女文化【寬鼎畫語】一瞬一華【優游藝林】浮在水面的佐川美術館 【歷史現場】從戍衛海疆到軍艦博物館 德陽艦的奇幻轉型【走進大西南】中國西南民族體質調查(上)【五十三參──慧裴法師攝影巡迴展】守著自己的寶藏 作者其他文章【時光走廊】福星台灣:台灣城鄉建築大觀 ( 18-8) 日本殖民:台北市【時光走廊】 蘇北、山東諸城【時光走廊】中國古城珍貴歷史影像:東北地區(14-4) 鄉間城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