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總統川普同意會見北韓領導人金正恩,若成功舉行會談,將是美國在任總統會見北韓領導人的歷史性一刻,兩韓局勢看似山窮水盡,卻又柳暗花明。川普與金正恩相差近四十歲,但反覆無常的個性卻極其相似,從相互嗆聲,到可能坐下談去核化,戲劇化的發展令全世界持續驚奇。
然而川金會的出現,正映照兩岸為何不能有蔡習會呢?其實二○一五年十一月前總統馬英九與大陸領導人習近平曾在新加坡舉行會面,也是兩岸自一九四九年分治以來,雙方最高領導人的首次會晤。會中主要就推進兩岸關係和平發展交換意見,雙方並無簽署協議或發布共同聲明。但綠營及其支持者隨即指稱馬英九為即將卸任總統,無權框限台灣未來,和承諾無法兌現事物,以致此會晤成果冰消瓦解。
其實國家領導人為提升國家利益和達到政治目標,適時調整政策和外交手段,是有其必要的,如漢初實行和親以積蓄國力,待漢武帝時反擊匈奴;唐太宗降順突厥,而後由李靖擊破;而近代的古巴危機,更是危機處理的經典案例。反之,執政者拘泥意識形態而影響決策,不僅可能危及己身威信和地位,更可能替國家帶來災難。
韓非子〈亡徵〉中曾指出「國小而不處卑,力少而不畏強,無禮而侮大鄰,貪愎而拙交者,可亡也。」
試問當今執政者,從五二○上任至今,大陸祭出惠台三十一項,是否真心與對岸溝通,還是聽令局勢惡化、任由台灣伊於胡底。
溫俊維(新竹縣/補教業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