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二:西科德巧克力商標圖/林一平
圖三:作者繪麥迪遜圖/林一平
文/林一平
2007年我訪問加拿大渥太華的北方電信(Nortel)總部,經過加拿大的英雄紀念館(Valiants Memorial),看到一座西科德(Statue of Laura Secord;1775-1868;圖一)的銅像。我聽到這個名字覺得很耳熟,不是一個巧克力品牌(圖二))嗎?加拿大友人回答,是的,這牌子巧克力正是為了紀念1812年英美戰爭的女英雄西科德。
英美兩國打架,如何產生加拿大的女英雄西科德?故事背景說來話長。
美國在獨立戰爭後和英國仍然發生不少糾紛,爭議不斷,美國抱怨英國沒有遵守1782年簽訂的《巴黎條約》,尤其是後來英法之間爆發了「拿破崙戰爭」(Napoleonic Wars),英國實施貿易禁運,美國的中立國地位未被尊重,導致上百艘美國商船被英國皇家海軍扣押。最後美國忍無可忍,向英國宣戰,爆發了「1812年戰爭」(War of 1812;1812-1815),又稱為「第二次獨立戰爭」。在這次戰爭,英國鞭長莫及,有一半軍隊的兵源來自於仍屬於英國殖民地的加拿大民兵以及和英國聯盟的印第安人。
英國在歐洲擊敗拿破崙後,調度歐陸的兵力,增援北美戰場,藉由優勢火力,占領美國的緬因州(Maine),並且在1814年曾經一度攻占美國首都華盛頓特區(華府),火燒白宮。白宮與北京故宮、凡爾賽宮、白金漢宮、及克里姆林宮並列為世界五大宮,英國焚燒白宮的舉動,逼得美國第四任總統麥迪遜(James Madison;1751-1836;圖三)倉皇逃走,大概只有八國聯軍焚燒紫禁城(北京故宮)時慈禧太后的狼狽逃亡可以比擬。
但是,當時第一夫人多莉(Dolley Payne Todd Madison;1768-1849;圖四)在英軍攻入華府時拒絕立刻逃出白宮,而是盡全力搶救收藏在白宮的國家寶藏(National Treasures)。若非她的英勇行為,很多美國的重要文物會被燒毀。麥迪遜頭上有很明顯的美人尖,打仗雖不很內行,但學識淵博,是美國憲法之父(Father of the Constitution),主筆寫了《人權法案》,很受美國人敬重。
1815年英美兩國停戰,邊界恢復原狀,沒啥改變,雙方算是不輸不贏,不殺不賠。套一句麻將術語,英國沒殺三方,美國也不鏟英國的莊,在耗損許多資源打仗後,總算將多年的爭議平息。
講完火燒白宮這個背景後,回到加拿大女英雄西科德的故事。
故事發生於戰爭時期1813年的6月。當時她在加拿大的家被美國軍官占據,無意間偷聽到美軍規畫要奇襲海獺壩(Beavers Dam)。她千辛萬苦地躲過美國士兵巡邏,穿越30公里的危險荒野,向英軍示警。獲報的英國軍隊準備好對付這次襲擊,果然一舉打敗了美國人,於是西科德成為加拿大最出名的女英雄。
我尋找她的肖像檔案,發覺各種資料來源的長相差異挺大。據西科德孫女兒的說法,她的身高約163公分,褐色眼睛,皮膚相當好;和她接觸過的英國軍官說:「她身軀纖弱、外觀精緻……她很擅長針線活、縫紉和烹飪(She was of slight frame and delicate appearance…She was skilled at needlework, dressmaking and cooking)。」總之,她不是幹粗活的農婦,而是個聰慧的女子。根據前面的描述,加以參考了尼加拉瓜公立圖書館(Niagara Falls Public Library)的檔案後,我素描西科德,如圖五所示。•